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杨澜对话浙江企业名人·汪力成
www.zjol.com.cn  2002年16月2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编者按:他们,被称为名人,可曾经也一样默默无闻。
    他们,被视为成功,可曾经也负债累累、举步维艰。
    今天,当我们透过鲜花和掌声,回味他们掘第一桶金的过去,我们回味着艰辛,感受着坚韧。第一桶金,积聚了腾飞的财富,更沉淀了创业的精神。无数浙江人的创业奋斗,才凝聚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家园。在充满机遇的新时代,让我们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引,“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同畅想更加美好的未来。
    
  30年前在浙江的余杭,有一个男孩子自己设计和装置了一台电子驱蚊器,他自豪地向父母宣布自己当晚可以不拉蚊帐睡觉了,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被蚊子咬得一塌糊涂。2001年的9月,这位当年什么都敢试一试的男孩子让中国人吃了一惊,他宣布并购菲力浦的CDMA通信移动部门,同时当年的《财富》杂志中文版把他评为2001年度中国商人的第一位,他就是浙江华立集团的董事长汪力成。

    最大的爱好是学习

    1978年,18岁的汪力成进入杭州余杭仪表厂工作,成为厂里的一名小技术员。他在工作之余上了电视大学,很快学完了电子专业的大学课程,同时出于对经济的好奇,又开始学习经济类的课程。
    
    杨澜(以下简称杨):
你最初进厂的时候是技术员,你在课余时间蛮注意学习的,学习些什么样的课程?

    汪力成(以下简称汪):应该说学习是我业余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我到现在也是这样。因为我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除了工作以外,我不打扑克,也不打麻将,惟一的爱好就是学习。我认为要成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人,持续学习能力那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个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其知识更新量非常大,所以你学过的东西可能马上就会被淘汰,哪怕你读到博士生,你积累的知识都是过去的,而不是未来的。


    27岁当厂长

    1986年初,产品严重积压,工厂陷入半停产的状态。这时,命运之神眷顾汪力成,1987年春节后不久,一纸任命书将他推上了余杭仪表厂厂长的位置。
    
    杨:到27岁的时候让你做厂长,这个决定是不是让你觉得很突然?
    汪:我本来希望成为一个工程师,一个发明家,我蛮喜欢去研究这些事情的。那个时候企业比较困难,两年中换了五任厂长,后来大家觉得好像实在没人了,因为按照我们厂里当时这种情况,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是不可能上的,“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那么年轻的人怎么可以当厂长呢?但后来实在是企业非常困难,有一批人想推举我,主管部门说:试试吧,让年轻人来试试。所以,我就这样当厂长了。

    杨:但是一开始做好像也不是很顺利,是吧?
    汪:是的。因为当时我们企业是做电表的,而且在这个行业里我们算是一个很小的企业,根本不起眼,在整个行业情况不好的状况下,凭这个产品要想冲出困境,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当时就提出来这么一个观点,是不是非要盯着这个产品?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另外的事情?我记得印象很深的就是当时正好是杭州洗衣机厂引进日本松下洗衣机,整套引进的过程当中,有几个关键部件全部要从日本进口,而且用美元,我记得一个定时器就要12美元。当时省里就问我们,你们有没有兴趣?如果你能把这个事情做成,现在需要量很大。我们花了3个月时间就把它做出来了。

    杨:你亲自去搞设计?
    汪:是的。我们一起参与研究,没日没夜地一起弄,最后,我们成功了。尽管我们现在早就不生产这个东西了,但是在当时,这事给企业的员工带来了一种希望,带来了一种信心。

    差点全军覆没

    杨:那你现在怎么看成功和失败呢?我觉得社会是比较功利的,你企业做得好,很成功,光环都是你的;一朝失败以后,也很势利。而且在商业圈子里,失败和成功就是一线之隔。
    汪:我是这么看的:首先,我从来不承认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认为做企业给你带来的更多是一种遗憾。
    第二,当你还在位的时候,还没有完全跳出的时候,你绝对不能给自己画个句号——你就是成功了,因为风险每天伴随着你,可能明天你就会失败,所以我认为成功和失败之间只是一条线之分。
    另外,我认为对失败者或暂时失败的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同情,所以,我想我们对于失败者,要善待他们,因为成功者也可能是在很多的失败当中成功起来的。比如说我,你说没有失败吗?我认为我的经历,包括华立的经历,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失败,我们也经历过差一点全军覆没。

    杨:那是什么时候?
    汪:1996年的时候,因为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的多元化,到最后战线拉得很长,整个企业都转不过来了。这个时候实际上我心里很明白,只要有一念之差,如果我的心理承受不了的话,整个企业马上会垮掉。

    杨:最惨的时候账户上还有多少钱?
    汪:几乎没有钱,几乎没有现金,每天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在应付,整个就是大厦将倾的感觉。所以我有时候形容华立,像一个差点死过一回的人,我对人生的领悟和完全没有那种经历的人是不一样的,我想对未来对今后怎么去发展,理解可能也是不一样的。

    杨:你刚才说大厦将倾才是考验一个人最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什么让你有了这种承受能力?
    汪:因为我始终相信一条,如果我的意志不倒的话,华立不会倒。那个时候华立所有的人都在看着我,如果说我的精神不倒,他们也不会倒,那我想整个华立就不会倒。我认为这个时候就是比拼意志的时候,意志非常重要。

    杨:但是一个企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还要找到一个拳头产品,你是怎样在比较早的时候预见到两网的发展,因此定下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汪:因为当时我们走出困境以后,实际上我们还是没有放弃主业,就是电表这一块。尽管这个行业比较小,但反过来它比较专业。
    1995年到1996年的时候,我们有一种预感,因为当时国务院颁布了很多诸如发展纲要的东西,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于电网改造的计划,那个时候农村包括城市里面,用电是限制的,而这个时候已经转化到鼓励用电,所以我们当时就感到如果大规模改造的话,可能对我们的电表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做了一些准备,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包括生产规模的扩大等等。结果,我们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城农网改造中,我们的规模一下子上去了。

    杨:但要说起第一桶金这还不是吧?
    汪:这还不是。第一桶金,我想作为华立来说,可以说其发展不像有些企业掘了一桶金然后就上了一个台阶,我觉得它整个都是一个比较平稳的过程。

    杨:但依然还是会有第一次有战略意义的成功。
    汪:那应该是城农网改造。对我们来说是有战略意义的成功(在我们的主业上)。

    大举进军资本市场

    华立由集体企业转变成纯民营股份制企业。进入新世纪,在国际化战略目标指导下,汪力成的华立集团以技术创新为实施手段,全力发展信息电子和生物制药产业,并大举进入资本市场。
    
    杨:最近几年华立好像热衷于收购上市公司。
    汪:对。

    杨:这个想法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汪:这是我们华立在产业运作到一定的时候,对产业和资本市场结合的一种理解。我认为这也是归结于当时(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面临困难的一种领悟。

    杨:觉得资本很重要。
    汪:当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为什么这么困难,或是负债率这么高,到最后就是为银行打工,后来我们搞明白了,原因就是我们的融资渠道单一,惟一就是向银行借钱,借了还,还了借。我们当时就说为什么不能有一种打通资本市场的环节,我们也曾经想过,想把企业做成上市公司,这很难。排队排了半天,后来我们干脆就不排了,我买现成的嘛。那我们就开始做第一个,我们就做了重庆川仪,现在叫华立控股。后来又做了恒泰芒果,最近又刚刚收购了昆明制药。能够借助上市公司来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途径。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资本运作,我们把收购上市公司或者叫资本运作称为整合和发展产业的一种手段,我们的中心还是为了发展这个产业。

    杨:当《财富》杂志把你列为2001年中国商人第一位时,心里还是有很大的满足感吧?
    汪:一开始,说真话,我真的没在意。它的英文版是报道过我的,我也以为在中国没什么影响,后来中文版排这种东西,我也不知道会搞出这么大的影响,所有的媒体都开始关注我,其实华立包括我本人都是很低调的,以前没有人知道我们。摄影:吴国方
    
  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1998~2000年
    中国城农网改造高潮时
    电能表销售利润近5亿元
    目前集团资产:25亿元
    掘金感受: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
    
  最大挫折


    1996年,由于大规模的多元化,企业战线太长,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最惨的时候账户上几乎没有钱,每天都是拆东墙补西墙。

  成功与失败

    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线之分。现在社会对成功的人都给以很多的光环,对失败的人则往往落井下石的比较多。要善待失败者或者暂时失败的人,至少他的付出他的努力,已经说明很多问题了。

  杨澜谈汪力成

    汪力成给人的印象总是精力充沛,随时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他说他退休以后想专攻哲学与文化。在与他的谈话过程当中,我还真看出他是一个善于思辨的人。比起谈论成功,他似乎更愿意谈论失败,因为正是失败给了人更多的营养,而能够冷静地看待失败和成功,也正是每一个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因素。汪力成和华立的成长史再一次告诉人们,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