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在山间的小道上,颠簸了18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里的小路在不断变宽,山里的人们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迅速致富。
然而,他,台州临海的一个普通基层武装干部,在透支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后,倒在了青翠的群山间。
绿油油的黄花草,记下了他永远的身影 这是一块弯曲而狭长的稻田,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长丘田。田里正长满了绿油油的黄花草,煞是好看。田头靠路边有一块七八十厘米见方的石头,平日里爬山累了,正好可以给人坐着休憩。
但如今,附近的老百姓每经过这里,他们都会很自然地放轻脚步,静静地看上那块石头一眼,然后悄然走过。他们似乎是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会“惊扰”了他———就在一年多前,因突发脑溢血,倒在这块石头上的临海市尤溪镇武装部原副部长黄小堂。
今年3月11日,记者从尤溪镇坐面包车出发,沿着仅有三四米宽的山间公路,在大山里绕转了半个多小时,到一个叫坪坑村的地方下车,再气喘喘地爬了20来分钟的山路,才见到那一片黄花草,还有这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
陪着我们的坪坑村支书戴如连,一年多前,他亲眼看到老黄倒在这块石头上的。那是去年2月20日,马年春节上班的第二天,是尤溪镇双坑办事处下辖坪坑等4个村的选举镇人民代表的日子。时为办事处主任和坪坑村选区特派员的黄小堂,和镇女干部王优芳一大早就来到了坪坑村,负责该村52户162人的选票收发。
“老黄最后要送的是毛料自然村。”戴如连说,“我们4个人爬了300来米坡后,看老黄掉在了后面,还气喘吁吁的。我就叫他不要爬了,可他就是不肯,掏出随身携带的清凉油,往额角抹了抹,说选举是件大事,不能有半点马虎。再走了一会儿,我看他脸色都变青了,又劝他歇歇脚。他大概是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坐在那块石头上,叫我们先走一步,他马上就到。
到了毛料村,我们等了一会,没见老黄跟上来,就收发了选票,从旁边一条小路往回赶。路上叫了几声老黄,也没看到他,还以为他先回来了。到村里后,知道老黄还没回来,我们就觉得可能出事了,大伙儿急忙分头去找。在那块石头边找到时,他已扑倒在田埂上……”
全镇44个村,村村都有“老黄的故事”
老黄1952年出生在临海市原小溪乡小溪村。1976年,他退伍回乡后,曾先后担任过原花园区的小溪乡、尤溪乡、龙岭乡的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乡长等职,去世前是尤溪镇双坑办事处主任。20多年下来,全镇44个行政村,他走了个遍。那些村干部见到记者,第一句话往往都是:老黄的故事太多了,没有个三天两天讲不完……
下涨村有个老黄的同龄人叫郭于庆,家里穷,老婆生了一个男孩后,不久就病亡了。上有年过七旬的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儿,郭于庆整天愁眉苦脸。老黄知道后,与郭于庆结成了帮困扶贫的对子,送钱送物,还资助他开垦荒坡地,种起了枇杷,走出了困境。
双坑村有个79岁的孤老太马兰花家的三间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旧木房,雨天漏雨,晴天透光。2000年夏天一场台风,更把房子刮了个支零破碎。老黄一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找到民政部门,争取了2000元房屋补助款。患有高血压的他,又带着10多名办事处干部、村干部上山砍树,请来泥工木匠,为马老太修建了两间木楼和一间小厨房。
有一个统计数据说,20多年里,黄小堂先后帮助过800多个孤寡老人、烈军属和困难户。
致富是能人,竹篓“淘金”枇杷“扬名” 从坪坑出来十公里,就是漫山遍野长满青青翠竹的栅下村。走进村会议室,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油漆味,里面粉刷一新,堆放着两排崭新的桌子和椅子。见状,陪同记者的尤溪镇武装部部长叶国领笑着解释,现在栅下“暴发”了,是双坑片(相当于以前的一个乡)最富的村,当然要修饰门面了。
栅下村支书黄连钗忙接过话头说,这全得感谢黄小堂。“我们村以前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2001年黄小堂任双坑办事处主任后,他了解到黄岩等柑橘产地,需要大量竹质容器,就带领部分村民生产出了第一批竹篓样品,跑到外地去找客户,结果很好销。随后,他又一面帮我们邀请工艺品厂的竹篓师傅来指导技术,一面通过在各地工作的老战友、老同事,联系黄岩、宁海等地柑橘销售大户,打通了销售渠道,产品供不应求。2001年全村的竹篓销售额有160多万元,比前年翻了整整3倍。”
王扇村海拔400多米,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280多户村民靠砍竹卖树维持生计。1984年,时任尤溪乡武装部长兼副乡长的黄小堂联系王扇村,与村干部多次商量后,提出了“村前是粮田,山下果木连成片,山腰种杉木,山头种茶叶”的发展规划,动员村民先开发水果基地。
黄小堂花了自己3个月的工资,组织15个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天台和黄岩等地的青梅、枇杷基地参观学习,回来后,他又跑贷款、引果苗,当年就发动全村开垦了1287亩坡地,种起大红袍、洛阳青等优质枇杷5万多棵,青梅、杨梅8000多棵。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枇杷村”,注册了“王扇”牌枇杷商标。近年来,全村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超过80万元。
“老百姓就喜欢能真心为他们做事的干部。”镇里每年选派驻村干部时,下面的村干部就纷纷跑到镇政府,抢着要黄小堂这个为民致富的能人。兼任双坑办事处书记的叶国领对记者说,2000年初老黄因年龄从人武部副部长位置上退下来后,他就把老黄“抢”到办事处做主任。短短一年多时间,老黄就帮助下面的那些村子修桥铺路,发展村经济,做了许许多多实事,不仅使村民人均收入从1700多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500多元,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好基础。
一辆破自行车,陪他下乡走村18年 在老黄家的后堂里,停着一辆破旧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它陪着黄小堂下乡代步整整18年,自从老黄为下乡方便,用好几个月的工资,狠心买下这辆自行车后,儿子黄耿和母亲与他的相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他根本不像个镇干部,整天骑着自行车下乡走村,不是住在办事处,就是天很黑了才回家。有一次被路上的石头绊着,摔倒了,掉了两颗门齿。我想这下他不敢这么晚骑车回家了吧,谁知他第二天还是一如往常……”
老黄的妻子李杏梅一说起去世的老伴,眼圈就红了。她说她深知老黄的性格,为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所以极少让他做家事。惟一的一次,还是为了孩子的工作。“孩子技校毕业后,他不肯走关系找工作也就算了。可孩子想自己开厂,在家里为做一个模具,熬了三天三夜,我就叫他回家陪孩子一起做。谁知他说他工作忙,没时间。那时我真发火了,跟他吵起架来。他那天晚上11点从办事处赶回来,可第二天五六点钟,就有人来找他,他又骑着自行车走了……”
“其实爸妈他们还闹过一次。那是我想应征去当兵,体检时就视力差一丁点,别人说你有当了十多年人武部长的老爸,这点小事情他只要说句话不就行了。可爸爸就是不肯。”黄耿对记者说他爸爸这人就是那样,做什么事都特别认真。
他走了,却仍然注视着自己挚爱的家乡 老黄的身份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基层干部,但他的突然去世,在当地却引起了强烈的反晌。台州市和临海市分别作出的学习活动决定中,这样写着:在黄小堂长达32年的工作生涯中,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扎根贫困山区,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敬业爱岗,恪尽职守,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是我们党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3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尤溪镇后花园山上的花园公墓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老黄的坟墓用水泥筑起,很普通,却很显眼,因为四周都放满了花圈。
“这些花圈不少是老百姓自发送的。去年追悼会那天,本来是叫每个村选几个代表来,但还是有2000多名村民,冒雨自发守候在殡仪馆大厅前,泪眼相望。”
站在老黄坟墓的旁边看下去,整个尤溪镇一览无余。叶部长轻声说,特地为老黄选了这个位置,就是为让他能看着,他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尤溪,会建设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