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小冶炼”为何屡禁不绝
www.zjol.com.cn  2003年35月0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00075102.jpg

  《浙江日报》编者按: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统一认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决策,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但是,一些地方仍不时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尽管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整治,仍未完全根绝。从今天起,《浙江日报》推出3篇警示性报道,以期引起各地警觉,采取扎实措施,更好地推进生态省创建工作,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一个四面透风的简易工棚,一只小坩埚,一台鼓风机,一堆废铝渣,几个灌制铝锭的模具槽,三四名被烟熏火燎的务工者——这就是一个“冶炼厂”的全部构成,它的“产品”不仅仅是一块块铝锭,还有大量粉尘、浓烟、废气和残渣。

    这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小冶炼”在永康市已存在20多年。近几年,当地政府多次大力整治,但“小冶炼”频频死灰复燃,屡禁不止。

    多次整治之后,总是“死灰复燃”

    7月2日,记者来到东永一线公路,在离永康10多公里的古山镇周围看到,公路两侧村庄附近冒出股股浓烟。

    追烟而去,记者走进路边的大江畈村,离开公路仅20米,就有二三十家小冶炼作坊排成几列。在现场,工人先将废铝渣轧成粉,碾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噪声,滚滚粉尘扑面;将铝粉倒入锅中高温熔化,升起阵阵黑烟和刺鼻气味;铝水直接倒入铝锭模子,灌出了一块块铝锭,作坊内没有任何环保设备,烟尘、污水、废物直接排放。一位满脸漆黑的炼铝工告诉记者:“一户人家一口炉,一口炉就是一家工厂。”小冶炼作坊广泛分布在古山镇的大江畈、前黄、后塘村一带,有的数十家聚在一处,有的将路边店改造成小作坊,有的退居山岙。方圆几十里有数家露天焦炭市场,专门为“小冶炼”配套。小冶炼作坊集中地周围垃圾成堆,露天焚烧铝箔产生的黑色浓烟蹿上了天,其背后却是一座座青山。一位村民说,村里一些果树光开花不结果,有个村子连母鸡都不下蛋,还有个村子多年征兵都没有小伙子体检合格。

    “小冶炼”污染,已成为永康的一个顽疾。

    该市环保局去年收到的1000多例群众投诉中,有30%以上是投诉“小冶炼”污染的,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有饱受“小冶炼”之害的居民举报。

    近5年来,永康市委、市政府一次次痛下决心,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整治,每次都有一大批小冶炼作坊被关停。2002年8月,市政府要求各乡镇签订关停责任书,一抓到底,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联手出击,拆毁设施,断电断水,将全市1189家小冶炼炉具全部摧毁。

    但整治行动结束不久,投入甚少的“小冶炼”迅速死灰复燃,村里村外转眼又升起股股黑烟。此后,小冶炼户白天筛选,晚上熔炼,有的作坊甚至转移到周边县市的一些不发达山区。尽管市政府拿出150万元专项整治奖励经费,仍然没有一个乡镇符合条件能够领奖。

    前黄村13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以“小冶炼”为生。小冶炼业主李宝建说,由于上环保净化设施的投入较大,运转成本将提高,小冶炼业主普遍不愿意将钱投到治污上。

    “你禁我退,你歇我上,‘游击战’加‘持久战’”,成为当地多年来“小冶炼”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小冶炼”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永康“小冶炼”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古山镇一带。由于投资少、技术易、效益高、容易模仿,“小冶炼”迅速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致富门路,成了许多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小冶炼”生产工艺落后,“坩埚、铁锨加碾子”,造成了严重的水源、大气等污染,直至被列入省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的“黑名单”。虽经多次整治,永康目前仍有数百家小冶炼作坊“复出”,加上原材料供应、运输等人员,从业人员有几万人。

    “五金”产业对铝锭等原材料需求巨大,相关产业的低成本要求成了“小冶炼”的生存土壤。“小冶炼”生产出来的80%的铝锭、锌锭、铜锭等均在本地消化。据了解,去年整治“小冶炼”时,每吨铝锭的市场价格上涨2000元,一些铝品制造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于是,“这是变废为宝的产业”、“小冶炼是产业基础”等成了当地一部分人“宽容对待”的思想基础。

    集中整治不松懈堵疏结合正破题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小冶炼’是党委、政府多年来的一块心病。整治‘小冶炼’,不仅是生态省建设的要求,更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永康市委书记楼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哪怕‘小冶炼’及其产业产值再高,但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广大百姓的利益,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治理。”

    光堵不行,要堵疏结合。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环保局进行“小冶炼”整治专题调研。最近,永康正酝酿新的治理方案。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把废旧金属熔炼作坊集中于特定的区域,寻求合作投资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环保设施齐全的工业小区,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整治,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对未进入统一规划的小冶炼作坊,发现一户就严处一户,“治你没商量”。

    实事求是不回避,形成合力破难点。最近,永康市政府还打算邀请环保专家前去“会诊”,为“小冶炼”整治出谋划策。同时,主动要求省环保局将其列入生态省建设的难点项目,进一步研究综合治理方案。

    事实上,我省一些经济活跃尤其是块状经济发达的地区,都经历过“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阶段,一些地方目前依然存在着与永康“小冶炼”类似的情况。小冶炼、小水泥、小化工等行业虽然给部分人带来了经济收益,却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在经济收益与环境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艰难选择中找到正确答案,恰是时下我省“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之最需。

  zjnews.gif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王纲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