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非典壁垒”……,加入WTO以后一些西方国家设置的重重非关税壁垒,使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还不高的中国农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近年来出口增幅持续飚升的浙江省,传统的“主打项目”农产品出口却举步维艰。受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浙江部分农
产品已无出口记录。
森严壁垒挡住了浙江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
据浙江省农口部门介绍,5月份浙江省农副产品出口与全省外贸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1.6%相比,低了19.68个百分点,其增长速度明显滞后。其中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减少了80%。
农产品是浙江传统出口的主导产品,2002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为33.26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的全省第三类出口商品。而部分商品,尤其是一些特色农产品出口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冻鸡、鲜冻兔肉、烤烟、毛皮已无出口记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占全部农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对浙江省影响更大。
因"非典"造成农产品出口新的贸易壁垒,浙江蜂产品加工企业不少外贸订单被取消。这是继去年一月浙江蜂产品出口因"抗生素超标",遭遇欧盟"封杀"后,第二次被关闭了市场大门。据浙江省蜜蜂产业协会预计,2003年上半年,该省蜂蜜产量同比下降50%,绝大多数蜂农亏本已成定局。
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质量认证以及名目繁多的包装、标志和卫生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正在对浙江农产品出口构成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制约浙江农产品出口的一个主要因素。据浙江省外经贸部门介绍,自入世以来,浙江省许多出口农产品遭受了反倾销和一系列技术壁垒,涉及金额十多亿美元,已经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灾区。
“挨打”的“软肋”在哪里?
浙江省农口部门一位官员说,浙江农产品出口受挫确实有西方某些国家借"绿色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因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越来越严格的检验标准面前,浙江农产品自身暴露的问题也值得反思。
出口农产品 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药残留超标表面上看是农药使用问题,但深究起来却与浙江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有关,与以现代化农场为单位,大规模、集中的生产方式相比,这样的生产方式给农业、卫生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依然还在相当广的范围内使用,而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很难得到普及执行。
据浙江省农业厅外经办副主任熊建章介绍,浙江海宁幸运食品有限公司于2003年和当地的农户签定20215亩农作物协议,分摊到5.3万户农民手中,平均每户农民种植的土地面积不足0.4亩。这种生产方式很难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实现规模化。
出口农产品 品牌度不够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品牌就是质量和市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企业如果只搞粗加工,甚至只是代外商收购产品,就很难逃过国外的技术封锁。
据了解,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屈指可数,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更少。目前出口农产品中只有"骆驼"茶叶、"凯喜雅"厂丝、"塔牌"绍兴酒等六个品牌。有资料显示,在日本市场,浙江很多高质量的水产品、茶叶、蔬菜用的都是日本外贸企业的品牌。这种的现状使浙江农产品出口处于被动地位,只能看进口国企业的脸色行事。
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缺少龙头企业
浙江省出口农产品企业普遍处于"弱、小、散"状态,绝大多数出口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这是产品质量难于规范,竞争力难于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反应迟钝,屡次受制于"技术性壁垒"的潜在因素。
出口相对集中,市场风险较大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最近三年,浙江出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稳定在85%左右。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想方设法设立名目繁多的检测标准,以制约浙江农产品出口。
出口管理体制分散,调控能力不强
浙江省目前的农业外贸管理体制仍是沿革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农产品出口管理和质量监管体制涉及多个部门,形不成合力,这种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很难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是导致浙江农产品无法与国际接轨,频频碰"壁"的内因所在。
据了解,由于缺乏行会协作机制,为争夺国际市场,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之间常常互相压价,搞低水平、无序的恶性竞争。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增加了企业负担,出口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农产品“破壁”突围的几条成功“战术”
尽管浙江农产品出口"破壁"之路还很漫长,各地在困境中以变应变,在出口贸易积极实践中探索出了几条农产品可供借鉴的"破壁"突围"战术":
――把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整合成为现代农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象山县农业部门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精心培育柑桔、蔬菜、梭子蟹、大黄鱼等7条集产加销一体、贸工农联合的农字"龙形产业"。同时全面启动无公害农产品计划,投资160万元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了40个质量安全检测点,形成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今年上半年,象山水产品、农产品出口一路"逆风飞扬"。
浙江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认为,农产品的生产,要按工业产品的生产进行,培训、检查、市场准入、包装、标准、质量反馈,一步都不能缺,只有这样,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才会被真正打破。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杭州萧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人,就浙江省农产品遭到国外绿色壁垒的阻击时认为,寻找"破壁"之策,除应清楚了解国外标准外,关键要从种子、种苗入手,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
实施"走出去"战略,变"销地"为"产地"。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避开"技术壁垒",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
2000年,浙江金华婺东葡萄良种场与乌拉圭杜拉斯诺省努埃威公司签定协议,由婺东葡萄良种场输出金藤葡萄苗并负责在乌拉圭种植。两年后,优质的金华葡萄终于在乌拉圭挂果成熟。当这些金华葡萄进入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各大超市时,该国民众第一次看到了在乌拉圭土生土长的鲜食葡萄。
――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业内有关专家指出,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一直是制约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的瓶颈。2002年欧盟再次对我国抛出技术壁垒,暂停进口我国水产品。但同样的水产品在日本等市场却供不应求。浙江一些外贸企业立即调转方向,成功开拓了欧盟以外的国际市场。结果虽然欧盟筑起了"绿色壁垒",但浙江企业损失却不大。
据了解,浙江农产品出口在继续保持对日本、欧美、韩国等传统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将加大对非洲、拉美、东欧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以突破农产品出口市场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