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7日消息(记者 杨洁 通讯员
沈雁)2002年,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174家)等五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个体私营经济大省”。
2002年,全省个私经济实现增加值3660亿元,占全省GDP的47.7%,加上其它混合经济成份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3%。
2003年上半年,全省私营企业达28.21万家,个体工商户总数为156.29万户,个私从业人员总数达718.06万人。……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由原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省份发展为轻、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工业省份。而转变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个私经济在整个浙江经济中已经超过“半壁江山”,有的地方甚至超过80%。
个私经济——浙江“一哥”
五年成就
1978年,个体户现身浙江,1988年,个体私营经济的出现小高潮,1992年后,个私经济规模初成,1998年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02年,浙江个私经济坐上全国的头把交椅。浙江个私经济从20年前的清冷出场,到如今扛下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半边天,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而近5年来,个私经济的井喷之势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强劲实力和广阔的前景。
发展保持强劲态势
近五年来,全省年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4.3万户、新发展私营企业4.03万家。去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天新发展私营企业190家,创历史最高增速。到去年底,全省私营企业达24.73万家,个体工商户总数为152.88万户。个私从业人员总数达679.6万人,再加上外出经营人员300多万,实际从业人员已近一千万。
国民经济占比日益提高
据工商口径统计,2002年,全省个私经济实现增加值3660亿元,占全省GDP的47.7%,加上其它混合经济成份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6.52亿元,占全省的65.6%;上缴税收达195.3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总额的20%左右。个私从业人员总数占全省劳动力、总人口的比重分别在35%、20%左右。全省商业零售服务网点的96%、餐饮网点的97.5%和城乡蔬菜水果供应点的90%以上都是由个私企业经营的。
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自2000年以来,全省个私企业注册资本每年以500亿元的增量递增。到去年底,全省个私企业拥有的注册资本金已达2515.43亿元;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本金为2.35万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为87.19万元。现有规模以上私营企业1.6万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私营企业33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家,超亿元的达到68家。雇工超过100人的私营企业逾7000家,共有私营企业集团342家。
外向经营强势拓展
去年底,全省共有3944家私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占全省比重为48.5%。浙江的个私业主在省外、海外共办有市场、分市场40余个,个私企业设立境外机构132个。全省有1.58万家个私企业的产品出口,实现交货值883.94亿元人民币。个私企业引进外资屡创新高。到去年底,全省与外商合资私营企业2303家,累计引进外资12.57亿美元。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近三年,全省个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100亿元以上。去年,全省私营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资金3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8%。全省已有2068家私营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75家私营企业通过欧洲CE认证,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去年全省个私企业新注册商标9894只,比上年增加近三分之二,累计达44499只,其中私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13只,省著名商标的222只。
“五个创新”造就浙江个私经济航母
1978年至今,浙江的个私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浙江个体私营经济的神话呢?“五个创新”联合社会合力启动了浙江个私经济航母。
观念创新 助动百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松绑放权”到“政策套餐”。党的十五大以前,各地在个私企业注册登记、税收、贷款、用地等方面大胆突破,改革传统禁锢,为个私经济发展主动“松绑放权”。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通知》,2000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为个私经济配送“政策套餐”,对各种不平等政策进行清理,保证个私经济在相对宽松环境中的健康发展。
简单发动到精心引导。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着力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依靠市场经济的“先发效应”转向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引导企业加快人才引进,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向依靠规范竞争和信用支撑,建立健全公平、公开、公正的信用体系,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从低成本生产、低成本扩张转向差异性竞争优势扩张,引导企业加快品牌和特色的培育,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从主要依靠群众的首创精神转向依靠政府体制转轨和积极服务,引导企业更多地依凭于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放开经营范围,放开经营方式。
造福一方到融入全球。各地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不再局限于村村开店,户户冒烟,千家万户经营、小打小闹生产,办一家企业、富一方百姓的格局,鼓励支持个体私营企业主动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需求,漂洋过海,与外商、外资联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举荐集团,加快国有集体企业资产购并,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吸收民资,发展混合型经济,形成上市公司,依托信息资源,积极融入全球经济。
体制创新,实现劳资结合
各地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路子,形成了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家庭经营、合伙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股份制经营和私人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单纯的劳动生产者变成了投资经营者。在实践中坚持不论成份重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益,个私企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经济总量,比例逐年提高。
到2000年底,全省乡村集体企业的改制面已达98%,其中拍卖和原挂集体牌子摘帽转为个私企业的约占39%。去年,全省新增私营企业集团中,多为原集体控股的集团企业通过股份转让,成为自然人控股的私营企业集团。如注册资本3500万员的杭州市长河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500万员的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都相继转制为私营企业。
同时,农业产业化促使农民成为劳动与投资的双重主体。随着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各类农业生产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购销大户,都在生产经营领域投入了较多的资金,获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趋势,目前全省投资农业的工商资本达100多亿元,带动一大批农民从事个体农产品加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机制创新
凸现“小商品、大市场”经济竞争优势
区域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又一大特色。近年来,各地大力培育区域块状经济,兴办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为个私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营舞台,促进个私企业加快运行机制创新。
注重产业链接。这几年来,无论是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面料、柳市的低压电器,还是永康的小五金、嵊州的领带,都加快了与国际著名企业的联结,形成产品加工链,谋求在高起点上的跨越式发展。“世界领带看中国”、“中国领带看嵊州”已成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有力的佐证,他们中的不少已经成为中国同行业的生产中心、信息中心、展销中心、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传化”、“康奈”、“正泰”、“德力西”已与国际品牌各领风骚。
强化块状集聚。各级政府广泛重视私营企业工业园区建设,坚持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集聚功能,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推进了区域块状经济从传统工艺的粗加工向现代化规模生产转变,逐渐形成了“小资本、大集聚”的产业群。据不完全统计,全省88个县(市、区)中,2000年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共有500多处,涉及175个大小行业和24万余家企业,产值近6000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左右。90个特色工业园区吸引了上万家企业,总投资超过200亿元;122个省级乡镇工业专业区2001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925亿元,创利润125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454亿元。
发挥名人效应。一人赚钱,众人效仿,这种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为推动浙江个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注意保护和引导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发挥名人带动效应。例如,被朱总理称为“国宝”的台州飞跃集团的邱继宝、修鞋匠出生的乐清正泰集团的南存辉、2000元钱和三只染缸起家不断发展壮大的萧山传化集团的徐冠巨,这样的企业家数不胜数。正是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了整个个私经济的持续迅猛发展。
技术创新
走出科技带动大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手笔的技改投入,加快高科技和高学历人才引进,成了我省个私企业发展的新特点,科技成为我省个私经济发展的推力器。
各地注重从个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把发展第一生产力摆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出台激励政策,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的个私企业,把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结合起来,加大技改投入,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近三年,全省个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100亿元以上,技改投入所占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一些有实力的个私企业纷纷建立了科研所、技术开发中心、产品设计院,全省有139家私营企业内部建立了科研机构。全省个私企业还出现了引人才、抢人才、育人才热,越来越多的个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建立了奖学金、科研基金、博士后流动站。
服务创新 营造大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强教育引导。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个私协会十分注重党的基本路线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的宣传,以促使个私业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放心、放胆、放手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在个私企业和业主中持续开展“双思”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开拓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引导他们走注重信誉、文明经营、诚实劳动、恪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优质服务的道路。
发展个私党团组织,建设企业文化。据初步统计,到去年底,全省个协建立党组织377个,有党员26519名,私协建立党组织199个。
积极服务扶持。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对发展个私经济工作作出部署。全省工商部门也十分关注个私经济的发展,每年都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发展思路,作出工作安排,制定对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
省工商局还建立了个私经济运行季度分析制度、个私经济发展情况通报制度、个私经济发展理论研讨年会制度,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馈个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从1997年开始,省工商局持续在全省实施了扶优促强的“820”工程、“7100”工程,大力培植私营企业集团、个私经济园区、私营企业著名商标、科技型私营企业;建立了与私营企业定点联系制度,连续开展了“走千家私营企业、访万家个体工商户”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不少地方工商局还建立了个私企业维权中心,为个私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加强监督管理。各地工商部门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部署,严厉查处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制黄贩黄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地规范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经营行为。
全面实施“百万企业信用工程”,建立“经济户口”制度,健全企业信用体系,促使企业加强诚信建设。注重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管理活动,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个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同时,又十分注重保护个私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和纠正“三乱”现象,努力为个私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注重加强对个私经营者的教育和管理,开展争创“五好经营户”、“百佳私营企业”、“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等活动,表彰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个私企业先进典型,教育他们爱国、敬业、守法,引导他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趋突显
经营环境仍不理想。在市场准入和政策执行方面还未做到完全平等,部分歧视性、限制性政策仍然存在,部门垄断、行业垄断还没有消除,前置审批审查依然过多过滥。
粗放经营居多。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活动缺乏,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
企业管理方式创新动能不足。企业发展受经营者个人素质的限制明显,经营者素质不高。
违法经营、无序竞争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突破瓶颈的思路与对策
个体私营经济是浙江经济活力所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仅是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的一个着力点,也是实现浙江经济再次腾飞的一个重点。“抢抓机遇、深化认识、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将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助力器。
在发展思路上,要以整体提升推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对落后地区需继续鼓励数量上的较大增长,对先进地区着重于质量的提高、企业素质的提升,推动个体私营经济跃上一个新的经济平台。
在政策导向上,着力促使个体私营企业做强提升,政府重在提供制度、理论和文化资源,企业要努力增强综合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发展取向上,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从依靠市场经济的“先发效应”转向依靠体制创新;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向依靠规范竞争和信用支撑;从依靠资源消耗和简单加工转向依靠知识价值和技术创新;从注重有形商品、市场经营转向注重无形价值、网络经营;从主要依靠群众的首创精神转向依靠政府体制转轨和积极引导。
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发展新兴产业,培植无形资产,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将是进一步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