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暑期培训:一个无奈的课堂
www.zjol.com.cn  2003年51月2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把儿子送进杭州市青少年宫一个英语培训部,陈女士终于松了口气。从上周开始,许多家有孩子的父母都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因为,几乎杭州市所有的暑期培训班都在此时敞开了大门,“放羊”数日的孩子有了去处。

    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门口,我们看到了成群结队的“学生娃”又背起了刚刚卸下没几天的大书包。

    杭州市学生假日培训中心主任李素兰这些年一直在负责中心的假日培训。她说,这些年,暑期培训真是愈演愈烈,其“热度”一点儿不亚于这些天杭城的高温。各类暑期培训班四处开花,信息奥林匹克竞赛班、计算机操作合格证书考核培训班、英语口语强化提高班、思维数学、阅读写作、书法、绘画、舞蹈……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

    从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暑期综合培训报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此的迫切需要。活动中心原定早晨八点开始接受报名,可凌晨就有家长在门口排队等候,有的人带来了帐篷,有的家长索性躺在报纸上席地而卧。

    不过,在这培训热的背后,家长有着太多的无奈,而孩子有着太多的不快乐。我们筛选了四个新闻故事,并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谷平教授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点评,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新闻故事一
    “爸妈,请尊重我的兴趣!”
    
  如果用镜头去捕捉暑期兴趣班里那些孩子的表情,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表情都是快乐的,小学五年级的陈晨就属于这种情况。看见陈晨的时候,她正坐在一个硬笔书法培训班的教室里,对着一本字帖发呆。不喜欢上兴趣班的她,因为父母认为她平时字迹潦草,一心想让她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提高,所以给她报了书法班。其实,陈晨根本就不喜欢上书法课,内心有抵触情绪,不仅上课时心不在焉,对课后要求完成的书法作业更是草草应付了事。

    陈晨的心里,更希望今年暑假能够学会游泳,但爸爸不止一次拒绝了她的要求,认为学游泳太危险,而且没什么用。因为父母在单位里都担任着不大不小的职务,所以对陈晨的期望比较高,希望女儿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所以,除了书法外,这个暑假还给陈晨报了思维数学、阅读写作、英语口语等兴趣班,而这些都不是陈晨真正喜爱的。她说,放暑假比上学还辛苦,我太累了。

    对于五年级的陈晨来说,这个暑假留给她的记忆肯定不会太愉快。

    专家点评:
    放暑假是为了什么?暑假是孩子调整放松的时间,要调剂好学习和休息,不要在假期过于强调孩子的学习,不然就背离了放假的原本意义。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性目的,只会对孩子有害。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引导,“兴趣班”主要还得跟着孩子的兴趣走。重要的是拓展孩子的思维,而不是单纯地看孩子的成绩。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过程的本身才是目的,除此之外都不是教育的目的。”即便是素质教育,如果仅仅是本着提高素质的目的,也谈不上多好。对于家长来说,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不要强求孩子参加这个班就一定要相应提高些什么或者学到些什么,自然健康的学习过程最重要。对孩子不要灌输太多的功利色彩,这样对他们也不公平。
    最好的选择是:尊重孩子的兴趣。
    
  新闻故事二
    “我们也很无奈”
    
  很多孩子把期盼已久的暑假想象成自由放飞的节日,可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听到“暑假”两字有种如临大敌的感觉,因为极少有父母能有时间待在家里管孩子。家住杭州艮园小区的林先生夫妇俩在这个暑假又碰到了跟去年相同的问题:如何安置放假的儿子林阳。

    让他一个人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不行,去年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虽然一把锁把10岁的林阳安全留在了家里,可贪嘴又不知节制的小家伙,一天里吃掉了冰箱里所有雪糕,晚上就闹起了肚子,送到医院挂了两天盐水才好。

    放出去与小朋友一起玩?孩子是开心了,可车多人杂,安全问题谁来管?

    送到乡下父母家?偶尔几天还行,但不是长久之计。一则加重年迈父母的负担,二来老人不免对孩子过分溺爱,没学会什么东西不说,脾气倒可能“长进”不少。

    想来想去都不妥。最后一招:送他去读暑期兴趣班。林先生说,我们也很无奈,目前只有这样一个选择,特别是看到周围的朋友一个个都争先恐后替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名目的兴趣班,也有惟恐自己落后了的心态。

    专家点评: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社区教育功能的完善问题。不可否认,目前我们居住的社区这方面还很缺乏。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不仅设有社区图书馆,可以让假期里的孩子在那看书,还经常组织一些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比如家长通过自愿报名轮流每天接送社区的孩子或者负责照看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假期学习,所有这些都是义务的。我们的社区完全可以针对放假的孩子们,适当组织一些暑期活动,比如下棋、慰问等活动,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减轻家长压力,还能给同年龄不同学校或同学校不同年龄的孩子间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我们现在习惯的“一对一”的家长对孩子的照管模式很浪费资源,
    其实可以仿照国外的做法,在社区里要上班的家长之间建立一定的“民间”值班制度,统一照管放假的孩子们。
    
  新闻故事三
    “谁陪我度过孤单的暑期?”
    
  家住阳光花园的陈思思小朋友,下半年就要读二年级了。看到陌生人,一双大眼睛先是滴溜溜地转,沉默着不吭声;陌生感一消除,她喜欢跟人讲话的本质暴露无遗。因为父母在外经商,平时难得回家,陈思思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并不能完全取代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沟通,所以,8岁的陈思思宁愿学校一直都没有假期,这样至少还有同龄的小伙伴在一起。最后一天考试刚结束,同桌的好朋友悄悄地跟她耳语:“我妈妈给我报了暑期英语兴趣班哦!”这让原本沮丧的陈思思的心情一下明媚起来,感觉就像阿里巴巴打开了宝藏的门一样。

    当晚回到家,陈思思就向爷爷奶奶提了要报暑假兴趣班的事,退休在家的老俩口向在北京的儿子媳妇一汇报,就满口应承下来,给陈思思报了就在家附近的南都德嘉公寓里面办的一个兴趣班,班里都是跟她年龄相仿的小孩,一样都喜欢叽叽喳喳,跟在原先学校的班级没啥两样,陈思思不用再愁放假没人玩了。

    专家点评:
    对于孩子来说,走进暑期班也是走进了一个群体,孩子需要群体生活,关键是我们的暑期培训能给孩子提供怎样的生活体验。这里蕴涵着一个广阔市场,比如给孩子们更多种课堂以外的选择,建立一些户外生活、亲近自然的学生培训基地,而不是一味地从一个课堂走向另一个课堂。目前,已经有一些培训机构注意到这个大市场,在设置培训班时更多地安排户外活动项目,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织活动,如“走进上海科技馆”,奔向桐庐乡村农场、舟山海岛、临安山区等地的夏令营等,都是不错的新尝试。不过,现在我们的暑期培训市场表面看上去颇具规模,其实还是处于过渡阶段,市场操作不规范,各种教育非教育机构鱼龙混杂,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从长远来看,暑期培训市场必然导入市场化产业化,建立一定规范的市场秩序,如统一收费标准、评估教学内容、明晰教学双方各自所承担责任等,不能光琢磨着经济效益,更要考虑暑期培训的社会效益。
    
  新闻故事四
    “走出教室做个‘野孩子’”
    
  四年级的郭晓,年纪不大,可对于暑期各类兴趣班,算得上是驾轻就熟的老“选手”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三个暑假,郭晓都是在各种兴趣班中度过的。难怪今年这个学期还没结束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自己的暑期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了:跆拳道、网球、小记者、数学奥林匹克……问他,上这么多兴趣班压力大不大,小家伙傲气地回答:“当然没有,全是自己喜欢才报的。”

    看上去精力旺盛的郭晓,不仅喜欢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并且接受能力也很强。现在他可是班上乒乓球和国际象棋的一号种子选手,还算得上个游泳高手,而这些都是他去年参加的暑期兴趣班的成果。

    “野孩子”郭晓平时的顽皮也经常让父母头痛,不过他在学习上却没让他们操心过,这大概是郭晓的爸爸妈妈为儿子感到最骄傲的部分。所以,对儿子想参加的各种假期兴趣班,只要安全方面得到足够保证,其他也就由着他自己“折腾”,由他“走出教室做个‘野孩子’”了。

    专家点评:
    “野孩子”其实不野。如果非得以“野孩子”来命名,正好是对传统的所谓的听话安静好儿童评价体系的一种冲击。丰富的课外活动能让孩子自然地展现玩的天性,并且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最好载体。再加上假期本来就是针对学校课堂教育的一种调节,完全有理由让孩子充分享受自我心灵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办假期兴趣班或者组织野外夏令营等来合理引导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当让假期里的孩子获得课堂之外的学习,并从中充分体验轻松和愉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野孩子”的提法也可以引导家长走出目前暑期培训只学不娱的误区,也是对暑期功能的一种回归。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通讯员 李君娜 记者 檀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