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11时许,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徐徐降落杭州笕桥机场。在老百姓期盼已久的目光中,人工降雨飞机终于从武汉来到了浙江大地。为揭开人工降雨飞机的神秘面纱,昨天下午,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该机机长王彬。
降雨飞机堪称“元老”
据王彬介绍,这架空军安-26人工降雨飞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进的,当初是作为运输机使用,后来经过改装,成了人工降雨飞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降雨飞机的“元老”。据悉,我国第一台大气探测仪器也装在这架飞机上。
20多年来,这架人工降雨飞机飞遍了祖国大地,现在仍每年担负着人工降雨等重要任务。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西北,其次是首都北京,除了人工降雨,还要执行大气探测任务。今年,它就已经去过甘肃、陕西等地。
该人工降雨飞机最高能飞8000米高空。
既能降雨又能消云
说起来,机长王彬和杭州还有一定缘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省实施人工降雨的时候,王彬就专门送人工降雨的器材来过杭州。自1984年以来,王彬已执行过几百次人工降雨任务,飞行时间3100小时。
王彬告诉我们,降雨飞机不仅能“呼风唤雨”实施人工降雨,而且还能“消云去雾”。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那天,正当人们翘首以盼地等着阅兵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时,天安门上空却乌云密布,受阅飞机无法起飞。关键时刻,王彬驾机飞越天安门,用精制盐作催化剂消云去雾。结果,天安门上空烟消云散,受阅飞机按时升空。
怎么降雨颇有讲究
王彬说,飞机人工降雨其实很有讲究,首先要有一定的气象条件,如充足的云量和一定的水汽,云层的厚度要达到1公里以上。其次,根据云层的高度,飞机至少要飞到三四千米高空以上,一般都要飞到6000米左右的高空。
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这次人工降雨的催化剂分别使用干冰和碘化银焰弹,两者的操作各不相同。干冰是从机舱底的“漏斗”洒向云层,原先密封的机舱要先“释密”。由于6000米高空的氧气含量只有地面的20%-30%,机上人员必须佩戴氧气面罩补充氧气;同时,尽管地面烈日炎炎,但飞机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5℃,到6000米高空,气温就只有0℃左右了。美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碘化银作人工降雨催化剂,我省还是首次使用碘化银焰弹作为催化剂,因为有专门的发射装置,就不需“释密”。
飞行安全两大难题
实际飞行中,飞行员最忌讳的就是云层。平时,飞机都要绕开云团飞行,以免撞机或飞机静电起火。但是,增云飞机要做到“呼风唤雨”,不仅要穿云破雾,而且还要追着云团飞。王彬告诉记者,在云中飞,就像把明眼人蒙上眼睛一样,其危险性和难度可想而知。要是碰上对流云,飞机颠簸起来就更危险了。
浙江空域是我国最繁忙的空域之一,每天至少有800架次飞机在这里飞过,如何做好与民航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好在现在的人工降雨飞机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导航,地面指挥员能清晰看到飞机所处的经纬度和高度;再配上机上雷达和地面雷达,就像给飞机装上“千里眼”。
降雨能增多少雨量
根据人工降雨的原理,当空中温度在-5℃到-12℃时,人工降雨才能有最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人工降雨飞机在6000米的高空时,气温一般在0℃左右。如果有充足的云量和一定的水汽条件,作业人员看准时机,选好作业部位播洒催化剂,能增加15%-20%的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