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日开始,省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学习条件大大提高,使他们倍感温暖。
今年高考体检放宽后,对身残志坚的优秀考生的录取大大利好。刚刚结束的省高校前三批本科录取中,残疾考生的投档出乎意料地顺利,除非是传染病等特殊病因,基本没有因残疾而被高校退档的现象。为残疾考生升学奔波多年的省残联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全省上线的残疾考生有124名,在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第一、二批已有35位残疾考生被高校录取,没有一个在录取时被“人为设卡”。而往年,一些残疾考生录取时志愿投档、退档20多回是非常平常的事。
特殊学生不要照顾
一位身高仅1米的男孩今年以529分的成绩报考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学院的招生老师刚开始有点犹豫:大学城里的学生宿舍都是床位与写字台设计成一体的,只设上铺,他身材这么矮小,每天爬上爬下能行吗?要不要学校作一些特殊安排?在录取现场,老师们紧急地给考生打电话,对方很乐观地表示:“生活自理一点问题都没有,不需要特别照顾。”
宁波大学招办负责人原先担心,今年高考体检标准改为指导性意见,考生们会不会不顾身体条件而任意报考原先的限考专业呢?他说,新的体检政策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保障残疾考生的权益,但学校为考生考虑更多,毕竟现在的求学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给了你权利,还有个理性择业的问题。结果前三批录取下来,他高兴地发现,今年有4位残疾考生报考,他们选择专业时都比较理性,学校也都尽量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有些大学不太情愿
许多招生老师遵照新规定,给残疾考生正常录取的同时,内心还是有些迟疑的,这表现在他们接受采访时言辞闪烁,甚至不想见报,有老师坦言“我们宁愿只做不说,否则宣传多了,明年会引来更多残疾生报考,学校说到底还是不太情愿的。”在习惯于整齐划一的流水线教学管理中,残疾学生的增多可能会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学生处金老师就表示,残疾学生的增多,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程时特地开设了保健课,只要学生提出申请,他们不需像其他学生那样完成必须的体育达标等等。
于无声处细节温暖
有个性化的学生,就应有个性化的管理,高校变脸不仅表现在今年的招生录取中,在启用不久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人们发现,在这里的所有教学楼已经充分考虑了人文关怀,教室里不仅有残疾人通道,每层楼还有残疾人专用厕所,让残疾学生出入会更方便。在下沙、滨江等高教园区,时不时就有为残疾考生特设的寝室,后勤部门想尽办法做好服务。
开放办学人文关怀
然而更重要的是心态在变。浙大城市学院去年招进了一位身高1米的矮个男生,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在求学时非常自信,选择了一个非常外向型的专业:广告学。老师们起先还动员他重新考虑,他却表现得坦然:“我喜欢这专业,相信能学好,我身体语言比较特殊,将来就业时说不定更有优势呢。”很多残疾考生接受采访时也大多不希望“学校特殊安排”。对他们来说,在他们的求学中,学校和社会越一视同仁,就越尊重他们,谁希望自己成为人们眼里的“特殊学生”,哪怕是当成国宝大熊猫来保护?
很多老师提到,国外许多名校,在无障碍求学中设施是很完善的。在他们的课堂里,除了有专设的轮椅通道外,甚至还有专为左撇子设计的课桌、电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越追求个性化的办学,越体现的是开放性的人文关怀。从这种意义上讲,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新闻链接 今年放宽高考体检标准
今年起,原先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由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进一步放宽对患疾病或生理缺陷者的录取要求,并规定,对肢体残疾但不影响所报专业的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要求的考生,高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再比如,原先规定“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内、另一耳全聋的,不能录取到法学各专业”,“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能录取到地矿类、土建类、生物工程类等专业”,而《体检指导意见》将“不能录取”都改为“不宜就读”。属“不宜就读”部分的内容,仅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