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营造法式》的“活标本”
www.zjol.com.cn
2003年32月1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日报》宁波8月18日电 名闻遐迩的保国寺大殿的建筑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再次被进一步确认。正在此间参加宋《营造法式》刊行900周年暨保国寺大殿建成9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建筑学专家提出:保国寺大雄宝殿的建筑艺术及技术做法为90年后产生的中国第一部建筑典籍奠定了基础,它所反映的木构建筑的科学观念,经过《营造法式》的提炼,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佼佼者。专家们认为,保国寺大殿成为印证《营造法式》的“活标本”。 始建于东汉的保国寺一直以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而令人叹为观止。现存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殿宇,结构独特,气势恢宏,民间有“鸟不栖、鼠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一说。《营造法式》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北宋官方颁发的一部有关建筑管理、设计、施工的典籍,是当时建筑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营造法式》为后世留下了有关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和建筑经济等方面的丰富史料,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之宝典。 专家们对保国寺的文化内涵和在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来第一山——保国寺》主编郭黛认为,在我国仅有的屈指可数的早期木构建筑中,保国寺大殿保存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在用材的比例、斗拱构成、拼合柱、藻井装修、结构体系等许多方面可以印证《营造法式》。它所采用的木构技术,是11世纪最先进、最有代表性的范例。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张品方 通讯员 李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