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港港阔水深、气势不凡,而在港区内,宝钢、日本日新制钢等中外巨头也是出手不凡,已向区内企业宁波“宝新”投下40多亿元,到2005年,这里将崛起世界上最大的冷轧不锈钢工厂,生产能力将达60万吨。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外钢铁巨子所以青睐“宝新”,北仑深水良港带来制造成本的大幅降低是根本原因——钢铁业大进大出,60万吨钢需要约200万吨原料,而用20万吨以上的大货轮把矿砂运进北仑港,与只能用小吨位的船运到上海相比,每吨运输成本竟相差7美元,1年就是1400万美元!
1吨便宜7美元,这就是临港工业的独特魅力,这其中也蕴含着浙江6486公里海岸线在新世纪的巨大商机。
在浙江海域,能够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可建设10万吨级深水泊位达100个,居全国第一。临港工业正是紧密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工业,具有大运载量、大耗水量、大进大出、外向度高、技术密集性高等特征,包括石化、能源、建材、造纸、汽车等工业。浙江的深水岸线资源在投资者眼中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然而,目前除宁波外,我省其他地方的临港工业发展并不快。2002年,舟山临港工业总产值92亿元,嘉兴20亿元。而同期青岛有460亿元,天津更超过了1000亿元。不少人眼中的港口还仅限于单一的运输贸易功能,对海陆联动、实现港口产业化所释放的巨大能量缺乏足够认识。
放眼世界,港口兴城、港口兴国,早已是许多地区工业化的成功道路。太平洋畔,仅横滨至东京湾西岸的狭长地带上创造的工业年产值就占日本全国的40%。大西洋湾,世界大港鹿特丹原本只有单一的运贸功能,二战后荷兰大规模发展石化工业,鹿特丹迅速崛起为世界三大炼油基地之一,令Shell(壳牌)、BP(英国石油)、ESSO(埃索)纷至沓来。
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正在加速,发展临港大工业时不我待,已成为浙江经济着眼长远进行全局性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省经贸委专家凌云指出:就当前而言,临港型的大工业,有利于改变浙江经济“轻小集加”的不平衡格局;从长远看,目前构成浙江经济主体的传统轻纺加工业,未来毕竟要受成本约束转移出去。韩日等国的经历已明白地告诉我们,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延伸几乎成为产业转移的必然,而这些大工业项目无一不以适合大进大出的深水良港作为首选。
从世界港口竞争的态势看,集装箱的国际中转量已成为港口排名的重要标志。而宁波、舟山等天然良港真正要赶超釜山、高雄、阪神……通过在临港地带建设大型工业基地,获得源源不断的港运货源,是可取的选择。
发展临港工业的重点在哪里?有关人士认为,从浙江产业基础和海洋资源、区位优势分析,临港工业的产业方向将是石化、船舶修造、能源及钢铁工业。
石化,杭州湾精细化工、嘉兴乍浦石化新材料、宁波大炼油大乙烯,临港石化工业区基础雄厚,今年又有投资50亿元的烟台万华MDI项目等一批“巨无霸”工程落户。在利用海洋空间优势发展上述产业同时,深度开发提炼海水及海洋生物中丰富的化学资源也大有可为。
能源,浙江规划中的“三个一千”电力建设目标———国华宁海电厂、华能玉环电厂、三门核电等都濒临沿海港口;而一期年产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东海春晓油气田群,2004年输气管就将登陆宁波。
船舶修造,兼具技术、劳动密集型特点的船舶工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加快转移,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及建设大小洋山港的宏大目标,更为舟山等地船舶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今年上半年,舟山船舶修造业实现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35%。
钢铁,目前国内铁矿砂已有50%依靠从澳大利亚及南美等国进口,而钢铁消费大省浙江在北仑拥有20万吨级矿山专用码头(国内仅3个),在大榭、舟山等处还有可开发25万至3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适当发展钢铁工业具有天时地利。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手笔发展临港大工业时机已成熟,并正成为浙江人的共识。在万里海岸线上,浙江经济新的产业布局已隐约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