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乐康儿,1954年出生,舟山沈家门人,上海海事局镇海航标处定海航标站洛伽山灯塔的主任,共产党员。多年来,乐康儿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分别在三星、小板和洛伽山灯塔任灯塔工。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着广大灯塔工,在他的带领下,洛伽灯塔成为一个出色的先进集体,1998年洛伽灯塔荣获上海海事局双文明先进集体,1999年被评为全国水运系统安全优秀班组;2000—2001年荣获局红旗班组。在近30个班组中,洛伽山灯塔是惟一一个被确定为免检的班组。同时,乐康儿本人也被评为宁波市交通委和上海海事局优秀共产党员。
守住灯塔,
点亮航船“眼睛”
记者手记:想到灯塔,脑海里便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惊涛拍岸,暗礁林立,如斧劈刀削的礁石突兀于海浪之中,一枚孤独的灯塔在夜色中射出光芒。仅此还不够,必定还有一位守灯人与灯塔相伴,看守着灯塔,让它永不熄灭照亮夜航船的前程。
在这样的想象中,8月19日我们坐船上了舟山洛伽山岛,第一次近距离地亲近了洛伽山灯塔。
洛伽山灯塔坐落在普陀山对面的洛伽山上,塔体红白相间,塔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灯塔就会准时地发出熠熠光辉,指引着航行船舶的前进方向。
准时亮灯,人在灯亮是灯塔工最重要的职责。用洛伽山灯塔主任乐康儿的话来说,保证灯亮的职责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今年50岁的乐康儿19岁上岛,已在海岛上呆了30多年。海风日晒在他黝黑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长时间的“与世隔绝”使他显得有些不善言辞。据说,几乎所有的灯塔工都因为长期生活在海岛,不参与社会活动,而变得很难适应现实生活,他们淳朴、善良、真诚,同时有些木讷。
灯塔工的生活是十分枯燥甚至寂寞的。翻开乐康儿一天的工作表,不外乎:日出升旗关灯、保养机组、清洁灯塔,日落开灯。周而复始,日子就在海岛的日出日落中一天天过去,灯塔工的青春年华也就这样一天天老去。对于乐康儿而言,生活的寂寞和艰难已随着时间凝结为几个记忆片断,而这些片断从他的口中叙述出来,却只剩下几句轻描淡写的话:
“苦,真是苦,每天三餐就是早上炒黄豆,中午和晚上黄豆汤……”
“孤独,一天几乎不说几句话,在岛上也没什么人可以聊天……”
“想家,但是回不去,一年到头家里人都看不到我几回,就像没我这个丈夫和爸爸……”
其余的故事细节,我们是从上海海事局镇海航标处定海航标站张玉林站长那儿了解到的。洛伽山灯塔一共有8名灯塔工,乐康儿就像是他们的兄长。虽然每个灯塔工一年的假期少得可怜,但乐康儿总是体谅地将春节等休假时间让给年轻人,他几乎每年的春节都在岛上度过,去年连儿子高考,他都没有下岛。
最艰险的时候莫过于刮台风。这时灯塔工的生命就像一根稻草,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每当得知台风要来,乐康儿即使在休假也要赶回岛上。一次,刮起了11级大风,他将绳子固定在房间里,匍匐着将绳子的另一头系到灯塔上,这样就可以保证到灯塔检查情况。一阵大风,将他整个人重重地吹到墙壁上,他差点晕过去。由于岛上生活艰苦,喝的都是从屋顶上流下来的天落水,里面有杂质,乐康儿的背上因此长了1个杯口大的毒疮,可他坚持着……
这样的细节太多了,但可爱的灯塔工乐康儿一个例子都没有说。问他为什么能够坚守这个艰苦的岗位那么久,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这是他的工作,因为“人在灯亮、保障海上航行安全”是灯塔工最神圣的职责。
记者感受:有一些行业可能需要人们一辈子去坚守,甚至是付出生命;有一些行业可能人们一辈子都不会去接触,更别说理解……
灯塔工就是这样的职业。
说到灯塔工这份工作的艰辛,似乎怎么都说不完,这些艰辛和危险,有时甚至是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然而灯塔工乐康儿却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30年如一日,他觉得自己很平凡。但在我们眼里,却是那么的不易和不凡。
保
护灯塔,
传承海洋文化
记者手记:中国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在岛礁岬角、滩头海边,屹立着许多灯塔,长期以来,它为国内外船只提供了航行安全保障。
中国早期的灯塔多为民间集资建设,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灯塔航标的兴起还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当年的侵略者依据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操纵海关,在中国沿海和内河大量设置航标(包括灯塔)。浙江舟山就有12座这样的灯塔,洛伽山灯塔是其中的一座。洛伽山灯塔是由英国人于1890年建造的,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走上这座小岛,当年的欧式建筑和灯塔风貌依然,一种经过时间积淀后的历史文化感逐渐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
乐康儿陪我们参观了洛伽山岛。这个小岛被乐康儿和他的同伴们打扮得十分精致。在满岛葱郁中,竖立着几幢2层楼的白色建筑和一座圆体的灯塔。乐康儿的大半辈子都在这里度过。
建筑虽已经历100多年,但还是显得很扎实,很洋气。乐康儿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扇门、窗都是当时英国人建造的,没有一点损坏;地板、耐火砖等装修材料连一个螺丝也是远渡重洋从英国运来的。在建造灯塔之初,英国人将发电机、透镜等设备运到岛上,还派了人员负责专门看守。
100多年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航海文化涌入了当时的中国。如今走上这座小岛,抚摸着这些古老的建筑;登上灯塔,看着这些铜构件,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触摸到了多彩的海洋文化。
灯塔是历史的见证,是海洋文化的标识。
乐康儿和他的同伴们用行动在保护着灯塔,传承着海洋文化。小岛上的建筑都是经他们修缮过的,但他们修旧如旧,将原来的风格沿袭了下来。建筑十分牢固,连一个小零件都没有锈,乐康儿他们便将这些铜构件擦得锃亮。从小岛的石阶、到窗上的装饰体都能找到历史的印迹。这么完好的文物,这么精彩的文化传承,其实与乐康儿这样的灯塔工的坚守有关。然而文化不高的乐康儿并不会唱什么高调,他只是说了这样两句话。
第一句是:“我懂得不多,但我知道这是宝贝!”
另一句是:“我爱灯塔,我做梦都梦见它!”
记者感受:在岛上,我们发现灯塔的每个零件都一尘不染,擦得锃亮,这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灯塔工将航标看作自己的眼睛的含义,因为只有保证灯亮才能保障航船的安全。
看着这座十分洁净的灯塔,我们似乎看到了灯塔背后守灯人的一生,他们用青春去点亮灯塔,同时也用一生在传承着丰富的海洋文化。
利用灯塔,
开辟未来生活
记者手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工看守的灯塔已经可以由自动化管理系统来控制,这意味着灯塔工即将失业,这个行业行将消失。在欧洲,早于1988年最后一座人工灯塔已经结束。而在现在中国,无人看守灯塔技术也已成熟,惟一的难题是如何安排这些中国最后一代灯塔工。
在舟山,乐康儿和他的同伴们同样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这些不善言辞、不善交际的灯塔工将怎样选择今后的生活呢?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显然,乐康儿早已有了危机感。
乐康儿告诉我们,为此他在灯塔管理方面做了两件事,他称之为新思路。
1999年,镇海航标处定海航标站搞了一次竞争上岗,一些灯塔工因一无所长下岛后无所适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乐康儿找了洛伽山灯塔的灯塔工谈心,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下岛学知识。乐康儿自己也以身作则学起了电脑,还考出了省二级。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几名灯塔工都按照“精一门,会二门,学三门”的要求学起了本领。迄今,塔上已有4名职工通过了省电脑二级考试,还有的职工拿到了厨师、泥水匠、会计、驾驶资格证。学习的团队精神,浓郁的学习氛围,使洛伽山灯塔培养出了一名又一名能工巧匠,其中的几名“尖子”还被镇海航标处选拔任用,从此离开了海岛生活。
另一个思路是开发灯塔旅游,弘扬海洋文化。这其实就是定海航标站现在的一个工作重点。中国灯塔看浙江,浙江灯塔看舟山。为了让百年老塔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张玉林、乐康儿他们正谋划着将海洋灯塔和旅游结合起来,将洛伽山灯塔开发成旅游型灯塔。这样既传承文化、开发旅游,又可以避免灯塔工失业。于是,乐康儿就带领职工开始美化灯塔环境,自己动手修筑了长达百余米的围墙,平整了200多平方米的绿地。修筑围墙没有石头,他们就自己到山上去开采;土地贫瘠,他们就从山脚下一担一担地往上挑泥土。现在,洛伽山小岛种上了无数果树,花香扑鼻,像一座花园。乐康儿说美化环境,只是开发旅游的第一步。
说到这里,乐康儿憨厚地笑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因为他似乎看到了前面的图景,对于一名灯塔工来说那是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还和灯塔有关,并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记者感受: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定需要有人去付出,去奉献。灯塔工就是用一生为航海事业作着奉献。当某天,他们不再被需要时,留下的应该不仅仅是无奈……
离开洛伽山前,我们和岛上几名灯塔工在灯塔下合影。再一次回望着这座饱含历史沧桑而又美丽迷人的灯塔,我们似乎从中看到了沉甸甸的历史,文明的进程,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