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院子里洋溢浓郁人情味
www.zjol.com.cn  2003年23月0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编者按:民政部《城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8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到昨天已满一个月,我省各地的救助管理站运行如何,本报记者对金华、嘉兴两地的救助站进行了现场采访。从反馈信息看,救助站的温情管理和服务为确有困难的人员送上了“雪中之炭”,令他们十分感激,但像“假炮兵”之类的冒牌者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

    金华:犹如温馨周到的招待所

  《浙江日报》金华9月1日电 再次走进已经挂牌1月的金华救助管理站大门,感觉比上一次来又多了些人情味:救助区里干净明亮,一名被救助人员正躺在床上悠闲地翻看站里提供的杂志,像是住在设施虽然简单、却也温馨周到的小招待所里。来自贵州平塘的残疾人韦福站一会儿看电视节目,一会儿翻杂志,显得十分满意:“救助站给我买了车票,明天我就可以回家了。”

    “这一个月,天天有故事,有欣慰,也有烦恼。”站长倪增明有一肚子的感慨。

    正式挂牌第一天,就来了一位正挂着吊瓶的哑巴。工作人员见一时难以跟他沟通,连忙拨打120叫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治疗,然后通过纸和笔跟他“对话”。原来,他叫先大桥,从贵州到浙江寻找在玉环打工的弟弟,可到了金华他已经身无分文,又生了病。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先大桥病情好转,站里立即给他准备了去玉环的车票和150元钱。第二天救助站接到先大桥弟弟打来的电话,感谢救助站给予他哥哥的帮助。

    躲在“闷罐车”里差点被闷死的重庆云阳流浪少年田波日前被送到救助站。工作人员想方设法通过田波家乡的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寻找线索,总算与他在广州打工的父亲田泽清取得了联系。从广州找到路桥,又从路桥找到金华的田泽清终于在救助站见到了久别的儿子,他对救助站万分感激。

    大多数前来寻求救助的都是确有困难的人,可也有个别人得知这里提供免费救助,便打起了混吃混喝混睡觉、甚至倒卖救助车票的“歪主意”,弄得工作人员哭笑不得。两天前来了个自称“炮兵”的“军人”,说自己行李被偷要求救助。当了20年炮兵的倪增明稍一试探,这人马上破绽百出,原来是个“冒牌货”。此外,根据救助原则,救助对象来去自由,而未成年人却一定要亲属来接方可离开。可有些流浪成性的孩子,一不留神,就踪影全无,管理难度较大。按规定,救助站提供的临时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但那些过了10天仍无人认领的孩子怎么办?这些问题,颇让工作人员烦恼。

    截至目前,金华救助管理站已救助求助人员128人,其中妇女36人,未成年人20人,残疾人35人。

  嘉兴:把混水摸鱼者请出门外

  《浙江日报》嘉兴9月1日电 今天上午,当记者来到嘉兴救助站采访时,干净整洁的救助站里静悄悄的。救助站负责人开玩笑说,这一个月里,接待记者采访的人数比接待救助的人还多。

    8月1日至今,这个救助站共接待了35名求助者,其中已还乡的18人,经劝说和解释不予救助的17人。据介绍,被救助者大多是农村外出打工无着、身无分文而流浪街头的,且大部分没有身份证,也不能提供联系方式,除1位未成年人和2位老人外,其余都是健康的成年人。

    前几天,来了一个肩背挎包、手提密码箱的小伙子,说自己钱被人偷了,要求在这里住宿几天,并解决吃饭问题。然而,救助站看他没有流浪乞讨行为,他也不能提供亲属的地址与有效证件,只能将他“请”出救助站。在被确认为不予以救助的人员中,有的是因拆迁纠纷称无家可归要求政府救济的,有的是要求救助站帮助找工作的,还有的是想临时借宿一晚继续找工作的。

    嘉兴市民政局社保处负责人介绍说,从新《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一个月来的情况看,对救助对象的甄别、站内管理和对街头危急病人的救助已成为救助工作碰到的新问题。由于缺少地区间的联络机制,来站求助者基本没有有效证件,救助站难以甄别;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痴呆患者的查询、管理、安置存在不少困难。新办法规定要开放式管理,强调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由此也带来管理、安全保障等问题,一些被救助者卫生意识差、进出自由、不按时就寝等。针对一些地方发生流浪者街头死亡的情况,如何规范街头危急病人的救助问题,值得探讨。

    这位负责人建议,在不断完善工作职责、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被救助对象的甄别是搞好救助工作的关键,要让该救助者得到救助,把混水摸鱼者拒之门外,真正体现政府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做好部门、区域的合作与衔接,公安、城管、卫生、交通、铁路等部门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操作程序,以确保受助者安全及时返乡。本报记者褚定华
   
    【链接】巴黎的“无家可归者救助队”

    尽管法国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富裕的西方国家,但其国内依然有11%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很多是无固定住所的街头流浪者。法国全国人口研究所2000年的一份调查统计表明,全法共有20万无家可归者,而常年在首都巴黎街头流浪的人就有近1万名。巴黎“无家可归者救助队”就是一个专门为那些居无定所的流浪者提供帮助的警察机构。

    “无家可归者救助队”隶属于巴黎市警察总局,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流浪者收容队”,1968年改为现名,目前共有常备警员40名。但是,仅凭这些人力来应付巴黎街头近万名无家可归者实在有些力不从心。逢严冬和酷暑之时,街头流浪者往往骤然增多,40名警员更是忙得团团转,这时,巴黎市警察总局就会临时抽调一部分警力进行增援。
    为了更好地对无家可归者进行救助,“无家可归者救助队”还与“巴黎社会急救站”协调了工作时间。前者从每天早晨5时工作到晚上9时半,夜间时段主要由后者负责。法国政府社会事务部下属的“公共卫生及社会事务处”则专门负责协调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

    尽管法国目前的救助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但真正使无家可归者重新融入社会的例子并不多。有关人士认为,仅有完善的收容设施还不够,重要的是政府要对那些无家可归者有持之以恒的责任感,社会各界都要对他们给予理解,各民间机构也要进行长期的通力合作,尽快让他们回归社会。
    据《世界新闻报》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徐晓恩 通讯员徐军 吴凯来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