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王振滔:人品决定产品
www.zjol.com.cn  2003年20月0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榜样名片

    王振滔,1965年生,17岁开始创业,22岁以3万元起家创办永嘉奥林鞋厂,现为中国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集团现拥有资产逾5亿元,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等居全国皮鞋行业第二位。王振滔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第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人生信条:言必行,行必果。

    创业心经:人品决定产品,思路决定出路。创业过程中或多或少总有挫折,但只要认定目标,坚持前行,财富亦滚滚而来。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现年95岁的外公和小学启蒙老师王老师。前者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后者教会他做事的原则。

    最喜欢看的书:经营管理类书籍,如《突破管理》、《优秀的经营人》等。

    自我认定:为人正直,能吃苦耐劳,富冒险和创新精神,自信是最突出的特点。
    
  记者印象

    王振滔很忙,我们到永嘉的当天,他刚刚飞去香港谈业务。原以为这次采访可能要带着遗憾回来,却在当天晚上被告知,明天我们可以跟他见面,而这个时候的王振滔本人,还在香港机场等着晚点的回温州的飞机。

    王振滔很有亲和力。尽管我们早从在奥康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员工嘴里,知道了他亲切的一面,却还是没有料到,第二天中午在食堂见到的那个和员工吃着一样的快餐、且几分钟内就把餐盘里的饭菜吃了个精光的男子,就是那个拥有几亿资产的“鞋王”。

    王振滔很自信,这不仅来自于交谈中他爽朗的笑声,更来自于他的自我剖析:“我很自信,看人特别准,成功率是99%。”自信天生就是块搞经营的料的王振滔还很幽默,他说:“即便我做乞丐,也可以讨来比其他人更多的钱。”
    
  创业
    一把火为温州鞋正名

    了解温州鞋业发展的人都忘不了那两把大火带给温州鞋的烙印,这两把火也跟王振滔的创业密切相连。

    第一把火,烧在1987年8月8日的杭州武林广场——5000多双从各地查获的产自温州的劣质皮鞋被付之一炬。随后,上海、南京、武汉、沈阳等几十个大城市的商场也相继展开了对温州鞋的全面围剿,一时间,“温州皮鞋”臭名远扬,成了劣质鞋的代名词。

    当时的王振滔,还是一个在武汉推销温州皮鞋的年轻小伙,虽然自己推销的皮鞋没有质量问题,但还是因为产地是温州而被没收。杭州的这把大火在烧掉劣质温州鞋的同时,也烧伤了一个22岁刚刚在武汉立足的永嘉青年的自尊心,无奈的王振滔离开了武汉回到家乡。

    “温州人如果连鞋子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王振滔从离开武汉的那一刻起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并做出了一个当时被很多人视为“愚蠢之举”的决定:自己办鞋厂做质量好的温州鞋。现实的情况是,当时的温州鞋已成过街老鼠,“聪明”的人都开始用“上海”或“广州”的牌子,而你王振滔却还执迷不悟要生产温州鞋,卖给谁?但自信的王振滔坚持己见,1988年3月,他用借来的3万元钱买了生产设备,请了有经验的制鞋师傅,正式办起了“永嘉奥林鞋厂”。

    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经过努力,温州皮鞋再次进入了武汉各大商场。但接踵而至的对温州鞋的“第二次围剿”让他再次受挫,他在武汉价值20多万元的皮鞋全部被没收。“我用的可是真正的牛皮。”决心为自己的温州皮鞋讨个说法的王振滔,花了一年时间,最终使有关部门认定他的皮鞋质量没有问题。但他却因此损失惨重。偏见带来的不公,让王振滔有了切肤之痛后的再次思索:市场优胜劣汰,要为温州鞋正名,就必须创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1994年,王振滔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对当时已经由奥林变为奥康的公司进行“自我改造”,实现将股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分离,并打破“近亲繁殖”,开始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引进人才。1995年的王振滔,组建了奥康集团公司,这一年年底,公司资产逾亿元。而不久后,王振滔的名牌梦也终于梦想成真:“奥康”皮鞋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真皮鞋王”。

    1999年,事隔12年后,同样在杭州武林广场,点火的依然还是12年前查收温州劣质皮鞋的工商所的同志,不同的是,此次,烧的是2000多双收自各地的假冒温州“奥康”的鞋。“在12年后,我们在曾经火烧温州鞋的地方火烧假冒温州鞋,目的是表明我们有信心树立‘温州制造’这面大旗。”1999年的王振滔面对媒体如是说。

  诚信
    1美元和2次剪鞋的故事

    在奥康采访,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员工们说起王振滔的“一美元换来大订单”和两次“剪鞋”的故事。

    今年2月下旬,奥康集团国际贸易部接下了意大利客商的一笔价值20万美元的订单,双方谈好产品单价为23美元,并签订了购销合同。但在产品投产时,奥康公司发现生产部门在核算成本时将皮料的价格算得过低,若按实际成本计算,每双鞋的出口价格至少还要增加一美元。当员工请示是否与外商洽谈加价时,王振滔表示:“既然签了合同,就是亏本了,这笔买卖也要做。”消息传到意大利客商的耳朵里,他们主动提出在价格上增加一美元,但被王振滔婉言谢绝。王振滔说:“多赚一块美金少赚一块美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恪守信用。”这种诚信经营的做法令意大利客商大为感动,他当即决定追加订单,原来20万美元的订单不变,另按照24美元的产品单价再追加100万美元的订单。数月后,奥康又接到了这个意大利客户的200万美元的订单。而这一切的获得,就是因为王振滔对“一美元”信守承诺。

    和企业诚信连在一起的还有产品的质量。1996年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展览会上,一名外商久久排徊在奥康的展销台前,神情中露出几分疑问。王振滔热情地走上去打招呼。这名外商拿起一双皮鞋,问:“这是真皮的吗?”王振滔答道:“放心,绝对是真皮。”外商摇头,以老行家的口气说:“真皮是做不出这种效果的……”旁边正好有把剪刀,王振滔二话不说,拿起剪刀三下五除二,把那双皮鞋剪开,递到外商手中说:“先生,你是行家,你帮我鉴定一下,是真皮还是假皮?”外商仔细一看,点点头说:“真皮,真皮!用真皮能做出这种效果,我现在就订货。”至今,这名外商仍和奥康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还有一次,公司生产的一批外贸皮鞋正待装运出口,细心的质检员发现了问题:原来在这批鞋中有180多双鞋标志的位置与外方要求不符。几位车间负责人一合计,打算私下将这些鞋子以成本价卖给内部员工,把损失降到最低。但事情很快就被王振滔知道了,他亲自操起剪刀,将这些只是贴错标志的高档皮鞋全部剪掉,堆在公司的广场上让职工参观。此举让员工们惋惜不已。王振滔对员工说:“表面上看,确实没必要损失这几万元,但是如果这批鞋卖出去,失去的却是整个品牌质量的美誉度。”这次因为小标志的差错而引起的剪鞋举动,还引出了王振滔一直强调的一个质量比例,就是1∶10∶100。用王振滔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1块钱成本的商标标志问题,到了客户那里被发现再处理,可能要耗费10块钱;如果卖给了消费者,可能就需要耗费100块钱。因为他可能拿过来退,或者因质量问题要起诉,那成本就更高。所以,如果在生产环节上就用好这1块钱,就能避免以后100块钱的赔偿。”
    
拓展
    2003年开门三样红

    2003年1月,由奥康集团投资8亿元,在重庆璧山建设,占地2600亩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正式启动。这一西部发展战略在王振滔的脑海里,脉络极为清晰。除了西部优惠的投资政策,对劳动力密集的制鞋业来说,西部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个重要因素;此外,重庆近临长江的水运优势也是中国其他地方不能比的。同时璧山本身就是西部的制鞋区,拥有大量熟练的制鞋工,这一点同当年的温州极为相似。而奥康此次的“西进”给璧山原有的制鞋业带来的,是一场“狼来了”的恐慌和抵触。但王振滔留给璧山制鞋企业的回音是:“我是狼,不过是一匹善良的狼,这匹狼将教给你们无数的知识,教会你们在野外生存的方式,然后让你们真正和狼共舞。”

    2月,王振滔迎来了第一位国际顶级合作伙伴———意大利顶级鞋业品牌GEOX公司,双方签订协议,在销售渠道、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和网络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随着奥康集团筹建的意大利GEOX公司中国公司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正式对外营业,GEOX和奥康的国际合作全面展开。

    5月,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加速了国内鞋业的洗牌大战。

    这期间,因为商店人流量的骤减,使得大部分依赖商场销售网销售的制鞋企业陷入困境。而奥康的员工则坚持在第一线,凭借自己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独立专卖店搞促销活动,在吸引顾客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生产能力不断推出同行来不及推出的新款。广告宣传上,又针对非典期间人们在家时间增多、看电视的人群增加等因素,加强了电视广告的投放力度,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而这次营销战的导火索又是王振滔亲手点燃的。这份由他亲自操刀的涉及上千万元预算的策划案,最初曾遭到公司许多人的异议,但是王振滔独特的眼光和果断的行动,让他漂亮地赢得了这场遭遇战。

    王振滔的目标是做“世界鞋王”。除温州外,奥康在上海、广州、意大利建立了3个设计中心,并专门聘请意大利著名鞋样设计师担任奥康的专职设计师。其间,位于美国纽约繁华的苏豪区的奥康专卖店正式营业,这是奥康在国外开设的第一家专卖店。

    奥康的成功,跟王振滔的个人魅力有关,还和他一手创造的讲究亲和的企业文化有关。办厂15年,当年的老员工有超过半数至今还留在奥康,而新员工进厂的第一天便能感觉到某种亲切感:因为外地人多,食堂按照放辣的程度分成“温州”、“四川”、“外省”3个窗口,而就餐时间,在食堂里还经常能遇到跟他们吃着一样的食堂饭的总裁。就是这个总裁,在为员工尽量创造福利的同时,每年还拨出几十万元专门接待优秀员工的家属来温州探亲、游玩。

  后记
    现年38岁的他,坦言想在48岁时激流永退,从现在开始到48岁的十年间,他的主要计划是继续拓展现在的事业。在他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段话:“到2007年,奥康在全球的专卖店将达4000家,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与西班牙等地将会建立起奥康的销售中心。”这十年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经理人,以便在他48岁“退休”时,聘任此人为集团的CEO,继续拓展奥康的事业。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李君娜 陈骥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