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大禹后裔:敬奉着智慧和勤劳
www.zjol.com.cn  2003年41月0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早晨天刚蒙蒙亮,大禹141代孙姒绍品就起了床,梳洗完后,姒绍品来到家后门,面对大禹陵祭拜大禹。这已成了姒绍品每天必做的功课。

    姒绍品所在的禹陵村位于绍兴市区东南6公里处,与巍峨的大禹陵只有一箭之遥,村里人大多姓姒,是大禹的后代。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看护着祖先大禹的陵墓,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可谓华夏一奇。

    金秋的一天,记者来到禹陵村访古。但见一条小河静静地流过村中,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从村民的语言和神态中,记者感到姒姓人以大禹为荣,能成为大禹的后代是他们的骄傲。一些有身份的姒姓人递给记者的名片中,写着大禹第140几代孙的字样。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了他们姒姓人的故事,他们奔走相告,甚是兴奋。

  不改姓,不迁居,世代守陵

    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曾对该村姒姓男子抽取血样分析,发现该村男性村民拥有相同的Y染色体基因类型,这种基因类型很少集中在东南沿海。记者细心观察,发现该村姒姓人大都长脸,眼微凹。据说,禹陵中大禹塑像的相貌,就是根据大禹142代孙姒大牛脸形作为原型的。

    该村目前有姒姓人氏100来户近300人,最小的是大禹145代孙,但《姒氏世谱》排辈分的“字号”只排到143代“成”字辈(村民取名爱将“成”写成“承”)。据说,目前姒姓人氏全国只有千名左右,这村是姒姓人最大的集中地。

    记者拜访了村里姒氏家族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姒绍品。他是大禹141代孙,今年85岁。尽管年岁已高,但他身子健朗,思维清晰。他每天早晨起床,就在临河的屋后,面向南方,对距家百步之遥的禹陵朝拜。

    每年正月初一和大禹的生日农历六月初六,姒姓人都要祭祀禹王。祭祀在禹庙大殿进行,鸣铳,燃放鞭炮,供猪、鸡、鱼等五牲,按辈分顺次向大禹塑像四跪四叩首。女儿被视作外人,不参祭,但新媳妇可以参加祭祀,表示她加入了姒姓家族。有趣的是,姒姓人每年农历三月还要摇着船,去距禹陵15公里处的兰亭木栅扫墓,墓在一圆形小山丘的近顶处,无墓道、墓碑及其他饰物,系一土墩,但墓周有高大古松。尽管年年扫墓,但他们说不出这个墓是谁的,只知道这是老祖宗的墓。前几年印山大墓被发掘,并被基本确认为越王允常之墓时,姒姓人才恍然大悟,他们每年扫的墓很有可能就是印山大墓,因为他们扫的墓大概位置就在印山大墓处。

  越王勾践也是大禹后代

    姒姓是个充满着神秘的家族。由南宋大学者王十朋修正过的《姒氏世谱》,讲述了姒姓人的来龙去脉,及在历史烟云中的兴衰变迁。

    谱中记载,禹的六世孙少康,也就是夏朝的第六代君王,封他的庶子姒无余为越王,叫他率家人至绍兴守护禹陵,并负责一年两次的祭禹活动。姒无余和家人在禹陵旁住了下来,形成了禹陵村。此村历4000年至今不迁居,堪称奇迹。姒无余有一片所赐田产,这些田产用于守陵的日常开支和祭祀所需,不用交纳税收。

    但守陵人并不是可以世代有田产作支撑,安安稳稳地“工作”下去。至商代,姒姓人丢了越王之位,而且一丢就是27世,姒姓人不再是达官显贵,成了平民百姓,以前少康所封的田产也被没收。尽管如此,姒姓人仍苦苦守着禹陵。大约至春秋末年,姒氏家族在周王室较为宽松的情况下,推举姒无壬为新越王,长期中断的祭禹活动也重新恢复。姒无壬是大禹40代孙,至43代孙,姒姓出了个风光人物,那就是越王勾践。

  为繁衍打破祖训离禹陵

    元朝末年,姒姓人更是遭遇灭顶之灾。绍兴成了战乱的焦点城市,禹陵村成了厮杀的战场。当时还祸不单行,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之下,至1376年,姒姓人竟只剩一户人家,那就是122世姒权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姒权在厄运中守陵之志不移,告诫子孙:“自后守陵之裔,虽遭贫困,毋再星散。必须聚居左近,陪护陵祀,恭承先志。”

    现在分布在全世界的姒姓人虽然只有1000名左右,但与历史上姒姓人数比,这个数并不少。据《姒氏世谱》记载,1512年,128世出生27人,仅剩后裔4人;1683年,132世只留下后裔7人。有人推测,这是因为姒姓人长期守于禹陵,生活在自己人的圈子里,血缘过于亲近,影响了生育能力和免疫能力。为此,18世纪时,姒姓族长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留一部分姒姓人守陵,其余的可外出发展,从而使姒姓人发展壮大有了可能。

  历尽艰辛,守陵护陵志不移

    姒姓人就这样,从远古磕磕碰碰走来。其间,虽受到朝廷扶持,如朱元璋、康熙、乾隆等皇帝,都给姒姓守陵人一定的田产,以作守陵之用。但大部分时间,姒姓人生活困顿,还要受到家丁不旺的困扰。尽管如此,他们尽己所能,看护着自己祖先陵墓。大禹142代孙姒观涛告诉记者,解放前,姒姓家族还有20亩“公田”,其中8亩是自己的,12亩是向外姓人租的。这些“公田”每年由姒姓家族按户轮种,其收入用于守陵和祭祀。

    解放后,禹陵作为历史文物收归国家所有,但姒姓人仍不忘守陵之责,时时关注着禹陵的一切。解放初,禹陵十分破败荒芜,姒姓人投书《解放日报》反映情况,引起浙江省人民政府重视,禹陵得到有效保护。1970年,有关部门在禹陵前动工兴建农药厂,姒姓人愤而逐级上告,大声疾呼,终于在上级的干预下,农药厂停建。1995年,浙江省和绍兴市决定公祭大禹,禹陵前面的广场要扩建,需拆除禹陵村50户村民的房子,当时正值年关,按当地风俗,年关拆屋不吉利,但姒姓人只用了12天时间就将自己的房屋拆除,使当时的绍兴市领导十分感动。姒姓人说:“政府公祭大禹,修缮禹陵、禹庙,这天大的好事,我们大禹的后代干嘛不支持!”

    不改姓、不迁居,世代守陵4000年。支撑姒姓人创造这种奇迹的,是他们敬奉着大禹智慧、勤劳、公而忘私的精神,这一瓣心香,从远古一直传到今天。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金敖生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