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秀洲区公民道德建设以“小”促实
www.zjol.com.cn  2003年31月2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9月20日上午,在秀洲区新塍镇观音桥村,百余名红领巾志愿者秩序井然,在10米长的“美化环境,告别陋习,争当文明小公民”的横幅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表明了自己争当文明小公民的决心。与此同时,来自镇中学、新塍职校的几十名青年志愿者及带队老师,设立固定咨询台和流动咨询岗,发放公民道德手册,向居民宣传文明居住、文明学习、文明经商等道德常识,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

  “做一件好事、管一片绿地、包一个楼道卫生、出一个好主意、帮一个困难户…….”入秋之后,活跃在秀洲区城乡的一支支志愿者队伍,以自已的一个个小的活动和举动,把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关键是要让公民在参加社会实践中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对此,秀洲区首先利用新城街道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今年6月1日期间,新城街道通过团委、亚都社区党支部、秀洲实验小学、嘉兴市边防检查站等单位,联合推出了“我爱社区、我爱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一是举行升旗仪式。在市边防检查站的战士带领下,有80名学生组成的方队在社区广场进行了升旗仪式,并面对庄严的国旗进行了宣誓,使学生和社区群众受到了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爱社区、爱学习的教育;二是向社区的居民们发出倡仪,倡导垃圾袋装化。同学们进行现场捡垃圾活动,为保存持良好的社区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设清新、舒适、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和居民在体验中受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知识讲座。社区党支部书记拿了社区内被损坏的永久性宣传牌对社区的小朋友们进行讲课,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和学生们的讨论等,使学生们在社区里过上了一个特殊的“六一”儿童节。

  为了在全区公民中倡导“公民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的社会新风尚。早在二年前,秀洲区区委宣传部、区妇联就各街道联合举办“扬家庭美德、倡文明新风”社区居民众人签字活动,不仅让社区居民在感受“科普知识”、“远离毒品”及新婚姻法普及等家庭美德渲染,而且还设置了100多条“道德谜语”让居民踊跃竞猜。当社区干部将精心挑选的102条有关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谜语,用纸条一一挂出后,立即引来不少围观者。一些社区居民或全家老少、或夫妻搭挡,对其中能猜出的谜语条紧紧抓住,生怕被人抢走似的。不到一个小时,居民便把95%以上的道德谜语一一揭底。一位姓洪的居民带着孩子,猜出六条谜语后对笔者说:“一张小小纸条,以谜语的形式把公民道德知识写在上面,让居民选择和竞猜,我们很乐意参与。”区妇联主席朱惠英告诉笔者:为使公民道德教育能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庭,特利用双休日,举办这一“道德谜语”竞猜活动。并借此机会,组织12户家庭读书活动示范户向全区城乡家庭发出了“扬家庭美德、倡文明新风、以家庭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的倡议书,以推动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今年4月底,秀洲区结合“十六大”主题教育,在开展职业道德标兵评选、公民道德建设知识竞赛的、公民道德建设万人签名、“四进社区”和“四下乡”系列活动。各地通过各项活动,把公民道德建设落实到基层。在提高全区居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科学意识和文明素质上,秀洲区开展了“告别卫生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美好嘉兴”活动,在全区掀起了以美化、洁化、绿化居住环境为目标的爱国卫生运动新高潮,广大居民群众自觉投入到义务打扫卫生的行动之中,踊跃参加上街、进小区整治清理卫生死角等道德实践活动,健康教育深入人心。一张张废纸进纸篓,一只只果皮扔进筒成了每个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

  “道德谜语”和“道德实践”受人欢迎,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更是在秀洲区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感化作用。在新塍镇文化传播人朱余庆,几十年来从事创作快板、说唱、小说、越剧、故事等作品,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很多还被编成节目,并到各地进行演出,广为流传。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了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更好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这位“书先生”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十六大”精神,编写了二首歌颂党的“十六大”开得好和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快板书,叫11岁的孙女和大通村小学的几名学生排练后,到学校、农村里去演出,并制作成碟片。很快,他编的这首快板就在大街小巷流传开了。同时,从家产中列出“专项资金”投资家庭文化设施。如今,在老朱家中,不仅常年订有报刊文摘、现代家庭、书法、家庭医生等10多种刊物,迄今为止还花去了10多万元购置了摄象机、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以满足自己的爱好和村民的需求。据说他帮人摄像婚嫁喜事记录片购买的录像带就有3万多元。饭后茶余,左邻右舍都喜欢往他家跑,读书看报,谈今说古。朱余庆说:“文化是一把钥匙,有了文化,就能打开人生智慧的仓库。文化的对道德启蒙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要用我的文化去传播文明新风,影响和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今年已71岁的王江泾镇家庭丝织户方海生,尽管家中8台有梭织机,20台无梭织机,整天忙砾。但他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抽出2、3个小时看报刊、杂志,时常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掌握各项政策法规。每年订有书籍20多册(份)。在老方的影响下,读书看报成了他们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家六口人生活和睦而充实。读书使老方一家走上了小康之路,更提高了全家人的文化修养。几年前,村里的老人活动室缺一台电视机,老方得知后,立即掏出几千元,为他们送去了一台崭新的松下彩电,平时还经常买一些鱼肉送给敬老院的老人们。全家被评为秀洲区“文明示范户”。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秀洲区委报道组 吴桂潮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