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别叫我“太子”
www.zjol.com.cn  2003年51月2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编者按
    在不久前闭幕的世界温州人大会上,美国康龙集团董事长叶康松和他26岁的女儿——康龙集团总裁叶茹成为最受人瞩目的“父女兵”。特别是叶茹,年纪轻轻就在如此良好的创业平台上担此重任,令人艳羡。这对“父女兵”使敏感的媒体开始关注一个已经浮出水面的现象:长大成人的私营企业家的子女们,在经历过艰辛创业的父辈的协同下,已经开始参与家族企业财富的新一代积累。目前,在我省有已大大小小20多万家私营企业,新一代“接班人”的崛起显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昔日校园里,当别人还在钻研书本上的经济理论时,他们就已经在股市上小试牛刀;当别人开始考虑就业时,他们已经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在别人眼中,他们是衣食无忧、家境殷实的“校园新贵”,他们是将要接手家族企业的“太子”和“公主”。

    在今年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中,“校园新贵”是否已经走上了家庭为他们预设的道路,他们的生存状态现在如何?

    记者采访了10名今年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8男2女)私营企业主子女,他们分别来自杭州、温州和宁波等地,年龄在二十二三岁,其中有两名准备出国,两名自行创业,其余均在自家企业各部门担任比较基层的工作。他们的父辈已经创下了百万,甚至上亿的家族企业资产,为孩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但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这些年轻人有着自己的选择。

  调查

  就一些私营企业主子女即将面临的问题,记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他们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
    1、你是否一毕业就进入自家企业?
    A、是(60%)B、否(20%)C、尚未决定(20%)
    2、进入自家企业后从何做起?A、从基层做起(80%)B、从管理层做起(20%)3、如果不打算进自家企业,如何打算?
    A、进别人企业学习他人之长(10%)
    B、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与家族企业脱节(20%)C、出国留学,为日后接手企业充电(70%)
    4、你的理想与家里期望是否冲突?
    A、冲突(30%)B、基本吻合(60%)C、无所谓(10%)
    5、对面临的重任是否感到压力?
    A、没有(0%)B、有,比较有信心(70%)C、压力过大,无法估量自己(30%)
    6、如何看待当地排外现象?
    A、可以理解(20%)B、需要改变(80%)
    7、接手后的工作状况如何?
    A、充满考验但适应(70%)B、上手有困难(10%)C、不清楚(20%)
    8、如何看待“太子”、“小姐”、“纨绔子弟”的外围评价?
    A、完全不是这样(10%)B、评价的涵盖面过大(70%)C、确实是通病(20%)

  他们

  人物档案:阿毅,宁波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宁波人,记者兼公司法人代表。

    采访实录:阿毅是别人眼中的“太子”,朋友眼中的“强人”,女友眼中的“忙人”,现在慈溪某报社工作,同时也是一家生产型企业的法人代表。由于身居两职,他几乎抽不出接受记者采访的时间,记者只能通过他的女友来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忙。我连国庆放假也见不到他,电话里也说不上几句。自打毕业工作,他快瘦了10公斤了。家里企业刚刚起步,采购、销售、生产、管理,什么都要自己打理,白天还要跑新闻。他父母也觉得干企业太辛苦,想让他当记者、考公务员,可他还是把家庭担子给挑起来了。他总是对我说:‘父母打江山不容易,儿女也不能坐吃山空,要想想怎么把钱用好,用对。’”
    
    人物档案:小海,杭州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温州人,准备出国留学。

    采访实录:女生小海的父母在家乡经营教学仪器制造业,企业资产逾千万,她也将留学德国攻读MBA。小海告诉记者:“爸妈从小就很爱护我,所以我以前不曾想过继承家业的事,但大学里父母已经就这个事情向我游说了。我觉得一下子不能承受,我一直生活在父母为我撑起的树荫下,要我如何面对一家企业和这么多员工啊?是我自己要求留学的,因为我觉得我太不成熟,太依赖父母,我需要锻炼,需要吃苦,到了国外,我会选择半工半读,我要养活我自己,相信回来后能帮助爸妈打理工厂。”

    对于像杭宁温等地的“排外”现象,这些年轻人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们中很多人就有因为找了异地恋人而和家庭“抗争”的经历。而小海则比较幸运:“我的男朋友家庭条件很一般,开始我爸爸妈妈不但反对,还带着我去和本地籍的一个研究生‘相亲’,觉得即使我不接手家业,叫个能干的本地女婿接手也好。后来和我男友接触久了,觉得他人还不错,才放心了。”所以小海对“排外”思想是双手反对:“排外是怯懦的表现,我不但不主张排外,在人际上、在公司运作上,都要积极引进新空气,现在人才流动性这么强,各地文化和理念会越来越融合,‘排外’思想会越来越淡化。”
    
    人物档案:阿胜,杭州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温州人,在杭州自己找了一份企业策划的工作。

    采访实录:阿胜的父亲在温州经营实业,但是阿胜毕业后却毅然选择在杭州的一家公司做企划。或许是由于社会阅历丰富,他的回答显得十分老练。

    “家里企业做得再好,成就属于我的父辈。我希望能摆脱家族成就给我的安全感,我要磨炼我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在别人的公司做事,可以体会到生存压力和别人对你的真实评价,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阿胜说,“当然,我会好好地利用家里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浪费资源是种罪过,既然我有更高的起点,为什么不能借此比平常人做更大的发展?一个成功的音乐家儿子=音乐才华+家底殷实的爷爷+爱好音乐却不能成材的爸爸,爷爷提供赞助,爸爸提供知识平台。”

    家庭财富给私营企业主的孩子们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阿胜认为,主要还是创业过程中的平和心态。因为实力有限,有人在奋斗过程中过于注重得失,一遇到困难很容易一蹶不振。过分抱怨生活不公,带着“忍辱负重”心理创业的人,虽然很有干劲,即使成功,也不能改变对社会的报复和索取的心理,“没有穷孩子和富孩子,只有被宠坏的孩子和达观的孩子”,不论家庭条件优劣,孩子都可能被父母溺爱,被溺爱的孩子只懂无度索取,而达观的孩子不论贫富,均脚踏实地,达观开朗,直面困难,笑看成功。

  第三只眼

  浙江大学社会学林教授:家族企业出现“第二代”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从家族企业的家长角度而言,公司竞争激烈,如果各种条件都差不多的话,肯定首选自己的亲人接班。这种信任关系的成本最低。

    其次,以温州人为例,他们的子女从小就在家庭中接受父母创业的相关教育,父母也有意识地在商业技能上对子女进行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有些人也不是一毕业就进家族企业,而是过个10年20年的再回来;或是觉得家族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很难前进,就先去别的公司学习,而且,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是不计成本的。

    家族企业的第二代因为有父母生动的创业例子,从而知晓做成一件事很不容易,成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不管是穷孩子还是富孩子,创业首先要有个好的定位,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能力,然后再去培养、合理投资。
    
    文科出身的小张接触“校园新贵”不多,“在大学里,除非是一个寝室的,也看不出谁富谁穷。我对一个男生印象特别深,他穿得很学生味,说话很风趣,学习特用功,拿了奖学金也不像别的人一样去海吃胡喝,后来才知道他家是当地的首富之一。”

    “一群小纨绔!”小辉对这些“校园新贵”没有好印象,开口就一棍子打死他们:“投胎投得好点而已了,不要看他们都是大学生,其实都是父母花钱读的民办,肚子里一点货也没,还一副看不起普通同学、高人一等的臭模样。”
    
    嘉兴人小鲁有个身为“太子”的多年好友小秋:“小秋家境富裕,父亲做着羊毛衫生意,小秋大一读的是管理班,大二就出国了。他从小就很有经济头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跟他出去买衣服,总是又好又实在,人家懂行啊。多年的朋友了,小秋虽然比我有钱但也比我会吃苦,大学里他就自己打工赚零花钱,到了国外也是半工半读,要是我,肯定是伸手向家里要钱了,我的未来压力没有他大,家里也没有一个厂在等我,别人不了解他们的,还以为他们都是纨绔子弟。”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见习记者 杨影 劳国强 张文华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