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昨天金庸快乐回家乡海宁
www.zjol.com.cn  2003年37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金庸要回来了!金大侠要回家来了!”获此消息的乡亲在悄悄地等候着。10月25日,80高龄的金庸大侠又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海宁,快快乐乐地来到乡亲们中
间。
   
    70年后再访舅舅家
   
    大门口,菊花迎着秋风盛开,树枝头的石榴也绽开了笑口。下午4时刚过,身着西服、面露长者慈祥笑容的金庸,携着夫人林乐怡女士,在嘉兴副市长沈雪康、海宁市委副书记张炜芬等人的陪同下,走向徐志摩故居。等待已久的市领导冯水华、张仁贵、颜伟光等迎上前去,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查先生,查夫人,家乡人民欢迎您!”小学生捧上鲜花。

    徐志摩故居座落在硖石镇干河街。一眼望见青灰色的中西式小楼,金庸脸上露出一丝儿惊讶之色。讲解员小林解释说:“这幢小洋楼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时住的,是父亲送给他的礼物。后来因为做了银行的库房,所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金庸笑了笑,停了脚步,指点着一块匾牌:“这个是我写的,噢,是我第二次回乡的时候。”1997年,金庸为徐志摩百年诞辰题写了一幅字,上面写着“诗人徐志摩,表弟金庸敬题”,从而揭开了他和徐志摩是一对表兄弟的秘密。

    袁花查家和硖石徐家同是海宁的名门望族。查家在清代“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硖石与袁花两镇相距仅14公里,两家祖辈素有来往,结成了姻亲,徐志摩的姑姑徐禄便成了金庸的母亲。小时候,金庸常随父母到舅舅家做客,与回乡度假的表哥徐志摩作伴,看他作诗写字。后来表哥坐飞机遇难了,从此,表哥的形象深深印在他的记忆中。在杭州当记者的时候,他读了徐志摩的《西湖记》和一些新诗,深为表兄横溢的才华而钦佩。1992年12月3日,金庸一回到家乡,便来到西山麓徐志摩墓前,与夫人林乐怡双双向诗人默哀,献上鲜花,然后深深地鞠躬。他还在徐家老宅看过徐志摩的起居室和读书楼。此刻,他缓缓地说:“我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姑妈,他是我的表兄。他死得很早。虽然我和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文字,对我教益很深。”

    走进故居,金庸细细地看着老照片和陈列品,又引起他许多的感慨,不时和陪同者交谈着:“你们看他的成绩单,功课门门是优秀,他读书很用功。”“这几幅学生时的照片,能够保存到今天,不容易啊!”“这些有手迹的信笺,都是复制品吧!”他在一幅少年徐志摩的相片前停留了很久,也许他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

    在东厢房陈列室,徐志摩当年主编的期刊和诗集吸牢了金庸的目光,他走得很慢,问得更多。他读着梁启超的证婚词,会心地笑了;他分辨着合影照片里的人物,说“我没见着,但我认识他们”;他瞧着徐志摩与泰戈尔在一起的油画,点着头……

    在当年徐志摩吟诗会友的清远楼,金庸挥笔泼墨,饱蘸着深情写道:“七十年后再访舅氏旧居,书于表兄志摩故居,表弟金庸,癸未年秋”。
   
    “别叫我大侠,我是你们的大师兄”
   
    一走进海宁高级中学,师生们立即欢腾起来,“金大侠,金大侠”地叫个不停。
    “你们别叫我大侠,我是你们的大师兄。昨天我在嘉一中,同学们叫我大师兄,今天回到我的家乡,家乡的学校更是我的母校了,如果大家愿意就叫我一声大师兄吧!”立即,欢跃声雀起,师弟师妹们跳着、叫着,高高地扬起了手中的本子:“大师兄,大师兄,给我签个名!”

    金庸面向大家,用力挥着手。他大声地说:“今天来晚了,来不及给大家写了。这样吧,大师兄给师弟师妹们说几句话。”他跨高一级台阶,亮了亮噪子:“听说了海高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学校,同学们的成绩都非常好,大师兄很高兴啊!大家知道,我们的家乡海宁是出名人的,是生长出人才的地方啊。祖祖辈辈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太公辈有李善兰、王国维,爷爷辈有徐志摩、蒋百里,我算父辈,说进来也很不差吧!你们要记住了,你们这一辈要是不出人才,家乡就没有人才了!大师兄要说的就是这个希望,你们要努力,要用功,要有志向,将来做一个好人才!”话音一落,掌声雷动。

    1997年清明时节,金庸走进这所学校校园,“见此学府,欣喜不胜”,便与师弟师妹们“谈书论剑”,然后挥笔题词:“行见人才如潮自此涌出”。此番重来,他又为学
校题写了校名。
   
    硖石灯彩,多么贵重的礼物
   
    临近傍晚,不顾疲倦的金大侠依然快乐着,倚靠在沙发上和市领导聊了起来。

    乡亲见面,格外亲切,说的是家乡话,聊的是别后情。金庸问起了家乡的路,问起了家乡的河,儿时记忆中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是舍不了的情和根。听说了家乡的经济实力、家乡的文化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他高兴了,说:“几年没回来,一回来就觉得变化特别大,家乡真的变美了,变富了!”

    会客厅里立着一个花盆架,架子上亮着许多盏茶壶灯,小巧玲珑、千姿百态的,闪耀着星星点点的光芒。金庸好奇,走近了去,饶有兴致地欣赏着。

    文体局长张建仑向他介绍,这是硖石灯彩的最新品种,去年在西湖博览会上得了银奖。又说,这几年,硖石灯彩年年出彩,前年去了新西兰的奥克兰,去年去了希腊的雅典,今年呢,一盏“紫微阁”大灯送进了北京,在中南海里亮着呢!

    金庸眯着眼笑了:“我记得了,这是用针刺出来的花灯,小时候我见过硖石迎灯会,有许多非常精巧的针刺花灯……”

    市领导问他:“这些小灯您喜欢吗?”金庸脱口而出:“这么好的工艺品,我当然喜欢!”

    这时候,金庸瞧见了他面前的几只大纸盒,发觉上了当。市领导说:“这是几盏茶壶灯,是家乡人民赠送给您的礼物,只是一点点家乡的特产。”

    金庸笑了,笑得很开心:“送给我的硖石灯彩,多么贵重的礼物啊 !”

    天晚了,金庸要走了,明天他还得赶上嘉兴的一次重要约会。有灯的路上总有回家的路,游子远走,他的心儿总是留在了家里。

    金庸大侠,乡亲们盼着您明年再回家乡来!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通讯员 蒋连根 文/王超英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