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www.zjol.com.cn  2003年12月1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从1953年到1975年,毛泽东40多次来到杭州,特别是前13年,来了正好40次,时间长达800多天。毛泽东曾经说,杭州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伍一和汪龙和,作为浙江省公安厅前后两任警卫处长,是毛泽东在杭州这段历史的权威见证人。
    一
    他们还清楚地记得,主席第一次来杭州是在1953年12月27日。前一天,正好是主席60岁的生日,这个生日是在专列上过的。为此,到了杭州以后,接待的同志特意下了面条,算是给主席补过生日。
    伍一和汪龙和是在这一年稍早一些时候加入警卫处的。他们有一些共同点,都是安徽人,都在10来岁就参加了革命,先是游击队,后来是新四军。知道要担负保卫毛主席的重任,他们也同样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
    伍一担任处长的浙江省公安厅警卫处,当时对外又称接待处。那一年,伍一26岁,汪龙和22岁。后来他们知道,主席这次来杭,为的是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这也是主席历次来杭州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住了三个来月。第一次见到主席的情景是怎样的?听到这个问题,汪龙和不由得笑了,他想起主席到杭州的当天晚上,他还与一位同事为谁给主席送第一杯茶争执过一番。最后,他得到了这个机会。他说,那个紧张啊,“都能听到自己的心扑通扑通地跳”。
    主席认识伍一,还要晚一点。为了不干扰主席的工作,主席住下后,除了像汪龙和这样的贴身警卫,其他警卫人员,即使是担任处长的伍一也并无机会和主席直接见面。
    住了几天之后,主席要去爬山,那天爬的是北高峰。陪同人员有六七个,伍一和汪龙和都在其中。汪龙和一只手拎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一些毛巾、饼干之类的东西。另一只手拎着个小提琴盒子,这里面可不是小提琴了,而是一把上了子弹的卡宾枪。
    爬到半山腰,主席坐下来,抽根烟休息。同去的省公安厅厅长王芳指示伍一先到山顶看看茶水备好了没有。那个时候的山道很窄,主席坐在前面,伍一想从边上绕过去,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荆棘,爬了半天,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王芳同志看到他,着急地说,你怎么还在这里。伍一说,过不去,要不等主席开始走了,我再追上去。
    主席听见了他们的对话,就说,这里有路,从这里走嘛。王芳同志也让他往前走,这样,伍一面对面走到了主席的跟前。主席又问,这个同志不认识,是从哪里来的?王芳同志做了介绍后,主席很平易近人地灭了烟头,站起来和伍一握手,说:“你的手都是汗嘛。”伍一想,岂止手心是汗,我连衣服都湿啦!
    主席又问伍一名字,听完后说:“这个名字好,又好记,又伟大。”伍一想,我名字是好记,可怎么伟大呢?主席仿佛看出他的疑虑,说:“你是革命队伍的一员,你叫‘劳动节’嘛。”
    从此,伍一这个“劳动节”的外号不胫而走,以至有些人还以为连“伍一”的名字也是主席起的。主席见到他,也往往叫他“劳动节”。偶然,也有仍旧叫他伍一的时候,那是要批评他了。
    二
    伍一很快就被主席叫了一次“伍一”。
    上个世纪50年代的西湖不像现在枝繁草茂,水比较浅,树少,鸟也少。主席习惯在下午到刘庄附近的丁家山上学英语。秘书林克临时当起了英语教师。
    警卫就思谋开了,主席一周来丁家山两三次,却听不到什么鸟叫,未免寂寞,就请园文局帮忙,找了一些鸟,还请了园文局一位姓蒋的小姑娘来当养鸟人。蒋姑娘开始也挺紧张,把鸟笼子挂得远远的,后来熟了,蒋姑娘的胆子也大了,有一次就把一只画眉挂在主席读书的亭子外面。
    当时,警卫人员都在山侧的另一个亭子里。伍一看见林克秘书忽然跑来叫他。伍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问林克,林克说,可能是和鸟有关的事情吧。伍一还高兴呢,想这回主席该表扬我了。
    还没到呢,就看见主席表情严肃地站在亭子外面,叫他:“伍一”。主席生气地指着鸟笼说:“你搞这个干什么?知不知道,解放前玩鸟的都是公子哥儿,你拿掉,我不要!”
    伍一连忙答应着往外走,主席又搭住他的肩膀,继续说:“我们住的院子里,你们种了那么多花草,中看不中用,可以种茶叶、种果树嘛,又开花又结果。还可以种菜,油菜、菠菜,既能改善你们的生活,又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何乐而不为?”
    伍一听了这番话,知道主席是早就有想法了,猛然省悟过来,回去后马上做了汇报。从此,园子里种上了各种果菜,有柿子、山楂、香泡、橘子、桃树、李子,有些树木一直保留到现在。
    三
    游泳是主席的一大爱好,江南多水,主席当然也不放过这样锻炼的好机会,光是钱塘江就游了三次。
    第一次到江边游泳,伍一自忖水性不好,就挂了个救生圈。主席在岸上一下子看到了,就问:“你带这干嘛?水性不好你就别下,要游就甩掉!”
    下水后,伍一跟着主席游,边游边问:“主席,我们是往下还是往对面游?”主席想也没想,就说:“不,往上游,逆水而行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游了一个来小时,护士长在船上喊,时间到啦,催主席上岸。主席悄悄对伍一说,别理她,继续游。那次游钱塘江,游了近两个小时。
    主席游泳,不讲究姿式,蛙泳、仰泳、自由泳,怎么好使怎么来。有时,他会仰泳,在水面上静静漂一会。有时,他又会把头埋在水下游,时间长的时候会有四五分钟。刚开始警卫们不熟悉,很担心,后来就习惯了。
    主席生性幽默,游泳时也不改本色。一次,主席和伍一在游泳池一块游泳,主席说:“劳动节,到边了。”伍一以为到了池边浅水区,就站了起来,没提防还在深水区,是主席在开玩笑,呛了一口水,乐得主席笑起来。
    主席去海宁看过钱江潮。主席对海宁潮的来龙去脉,说得头头是道,令随行的人都很吃惊。观潮的同时,他不忘游泳,问随行人员可否去游泳,周围的同志连连说游泳是绝对不可以的。正是那次从海宁回来,第二天主席就决定去钱塘江游泳。
    四
    自从主席说了之后,刘庄、汪庄都种了不少茶树、果菜。一次,主席到汪庄,还没过桥,看到人们在采茶叶,主席当即下车,也加入了采茶队伍。一边采,他还一边吟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摘得非常开心。
    当天晚上,工作人员就把主席采的茶给炒好,伍一用纸包着,送给主席。主席打开来一看,还没来得及泡,就捏了一撮往嘴里送,边嚼边说:“这茶好!”
    警卫给主席用玻璃杯泡好茶,看着碧绿清澈的茶,主席兴致不减,继续说:“虎跑水泡龙井茶,是天下一绝啊,下次来,要能吃到你们的橘子,就更绝了!”
    主席爱看书,他的木板床比别的床要长一点,宽一点。这床的三分之二是睡觉的,三分之一是放书报的。主席怕麻烦工作人员,就把书放在床边,要看就自己拿。就是连卫生间也放张凳子,上面放着书,而且往往放的是古书,这次看到什么地方,折着,下次来接着看。
    主席的英语老师林克,当时二十七八岁。有一次,李讷看到林克过来,就开玩笑地对主席说:“小先生来了。”
    主席听了,神色严肃地纠正说:“先生就是先生,没有小先生。”主席尊重教师可见一斑。
    1955年一个晚上,汪龙和陪主席散步,主席问他回过安徽老家没有,汪龙和说工作忙没时间回。主席就叮嘱他回去看看,并建议他搞点调查研究。主席后来和汪东兴说了这个事情。
    这样,汪龙和回了安徽老家一周,写了调查报告。回来后,在一次主席吃早饭的时候,他把报告交给了主席。主席高兴地说:“昔日的放牛娃,现在能做调查报告了。”为此,主席还特意在汪龙和的本子上给题了名字。
    五
    困难时期,主席戒吃猪肉了。本来他是最喜欢吃红烧肉的,素菜方面则爱吃苦瓜炒辣椒。江浙常见的蕨菜,用开水烫烫浇上麻油,加上盐,主席也爱吃。还让警卫员到附近丁家山上挖野菜来吃。警卫人员自己种了蔬菜、瓜果,由湖南厨师烧了,告诉主席是警卫们自己种的菜,主席很高兴。
    警卫们也常常和主席同桌吃饭。有段时间,主席工作忙,胃口不太好,汪东兴特意关照厨师多加两个菜,加了个牛肉粉丝汤。其实牛肉很少,辣椒倒是不少,大家吃得很欢,把粉丝都捞出来吃了,最后还剩些汤,主席说不能浪费,亲自把汤分了,大家喝个精光。
    主席穿衣服,常穿的好外衣就那么两件,一件黄呢子衣服,一件银灰色的衣服。主席外出访问、开会、接待外宾时,才肯穿这两件好衣服,回了房间就改穿普通衣服。黄呢子衣服在一次熨烫中,衣襟给烫坏了,主席把它送给了卫士李银桥。之后,主席就只穿那件银灰色的衣服了。
    主席的鞋也是如此,好鞋子就两双,是橡胶鞋,为了接待外宾在天津做的。主席平常穿的布鞋,是湖南老区的老人家给做的。
    现在,光阴荏苒,距离主席最后一次来杭州已经28年了。不过,跟主席在一起的朝朝夕夕,已成为担任过警卫工作的伍一和汪龙和生命里最重要的一笔财富,而对于杭州、浙江和中国,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竺大文本报实习生高丽敏刘飞燕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