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浙江·弄潮篇
www.zjol.com.cn
2003年12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诗词双绝 文采斐然谁人及
1957年春,毛泽东四日之间,到了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杭州。3月21日,毛泽东从上海到达这次外巡的终点站杭州。在这里,毛泽东一住18天。
3月28日,雨过天晴,江山如洗。毛泽东驱车前往钱塘江上游的果园视察。到钱塘江桥时,透过厚厚的玻璃,可以看见远处钱塘江波光粼粼,水面上浮动着点点白帆。毛泽东凝望穿流不息的钱塘江水,操着湖南方言,用手指了指钱塘江对岸,脱口而出:
“刈江吴地尽,彼岸越山多。”沉默有时,然后咧嘴一笑:“钱塘江吴越分界线也。”
4月7日下午,毛泽东在专机上鸟瞰古越大地,眺望远方,钱塘江入海处,白浪滔滔,犹如万马奔腾。毛泽东触景生情,兴致盎然。龙飞凤舞地写下了宋人柳永的《望海潮》词一首,写完后,毛泽东一面吸着烟,一面端祥着词的内容。沉思一下,把手稿递给秘书林克,说:“林克,这幅词就送给你,作个纪念。”现在毛泽东书写的《望海潮》手迹珍藏在中央档案馆里。
毛泽东的记忆力十分惊人,许多诗词,甚至是长篇歌行和辞赋,他都能背诵如流。他一手书写柳永的《望海潮》,其烂熟于心的程度,令人惊叹!
毛泽东对柳永的词有浓厚的兴趣,曾在一本《乐章集》里,圈划过柳永的35首词,有的词还反复圈划过。
毛泽东曾说,自己喜欢豪放、隽永的词作。就在这次南巡途经长江上空时,毛泽东也曾挥笔书写了宋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边写边念起来。当时,他正集中精力思考怎样以波匈事件为借鉴,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问题。此刻,他的情怀,与这景、这词融为一体。
写完后,毛泽东说辛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杜甫诗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引曹操的诗句。
毛泽东是一位富于诗人气质的领袖,其运用之妙,真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显示了深厚的传统诗学素养和大胆的创造精神。建国后,毛泽东写下了大约四十多首诗词,其中有十余首是在杭州写成或酝酿的。 观钱江潮 博闻渊识说牛顿
秋天来了,田野上的绿色正在褪去。
沪杭公路上,两辆灰色吉姆轿车缓缓地行驶着。车上坐着一位身材魁伟,神采奕奕的人,他就是毛泽东。
1957年9月10日,毛泽东从北京乘专机来杭。
9月11日,农历8月18日,毛泽东到海宁盐官七里庙观看澎湃汹涌的“钱江秋涛”。
上午10时,毛泽东健步登上钱江海塘。在塘堤上向西远望,兀立平沙的海塘,坦坦荡荡,不见其端。毛泽东一边述说历代对修筑海塘的重视,一边大步朝塘东走去。
“潮水来啦!潮水来啦!”中午时分,不知谁发现了潮水,喊了一声。话音刚落,大家都倏地站了起来。毛泽东也站了起来眺望。
这时,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时隐时现,时聚时散的银线。
毛泽东全神贯注地观看着,一言不发,仿佛他的思绪也随着澎湃的波涛起伏、沸腾、激荡。仿佛又回到了翻天覆地的岁月。
毛泽东凝视着潮头,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王芳、伍一等随行人员也激动地鼓起掌来。
这时,毛泽东突然发现省警卫处王光宗一直护卫在身后,便挪动了一下魁伟的身体。微笑着说:“小王啊,不要担心,我不会掉下去的。”
片刻,潮头向前冲去,大海低沉地咆哮着。
毛泽东又拿起望远镜,追随奔腾的潮水而去,直到很远很远。
潮水过后,留下一片平静。毛泽东坐到椅子上休息。稍许,毛泽东问省卫处长伍一:“你知道潮水是怎么形成的吗”
海水每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退落。人们把每次白天出现的海水上涨叫做“潮”,把夜晚出现的海水上涨叫做“汐”。
伍一摇摇头。毛泽东说:“东汉的王充:‘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注意到潮汐现象和月亮的关系了。但就是不知其中的道理嘛!”
毛泽东吮了吮嘴唇,说:“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才找到了潮汐成因。”毛泽东用手比划着,“两物体间距离越远,引力越小;距离越近,引力越大。”
“地球对着月球的那点,受月球引力最大,海面突出,出现高潮。而地球背着月球的那点,受月球引力最小,海水远离地球,也出现高潮。……另外两点,则出现低潮。”
大家都被毛泽东渊博知识折服了。
伫立在江边的毛泽东被迎面扑来的洪涛险浪感动了。观潮回来,他写下了一首题为《观潮》的七绝: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四游钱江 惊涛骇浪若等闲 毛泽东酷爱游泳,尤其喜欢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曾四次畅游钱塘江。
1957年9月11日,毛泽东观看了澎湃汹涌的“钱江秋涛”。滚滚的钱塘江水,吸引了毛泽东。回到杭州,毛泽东就想到钱塘江去游泳。
“伍一劳动节(毛泽东对伍一的戏称),我们去游钱塘江。”毛泽东对警卫处副处长伍一说。
钱塘江的水文情况复杂。听说主席要去钱塘江游泳,王光宗、钱水桃等几位警卫处保卫人员赶到江边测水深水温,选择下水地点和路线。
“主席,潮急浪高,水也有点凉。”公安厅厅长王芳向毛泽东报告。
毛泽东操着浓郁的湖南腔笑着说:“潮急一点,水凉一点没关系嘛!”又说:“这样才能锻炼人的意志呢。”
为了主席的安全,必须预防万一,伍一扛着只救生圈去了。
“游泳总要喝几口水,不喝点水就学不会游泳。”毛泽东笑着对伍一说。
“带救生圈游不快,阻力大,年轻人要到大风大浪中锻炼。”主席大手一挥,示意伍一摘掉救生圈。
毛泽东在陈毅、江青、王芳和卫士的簇拥下,在大桥下下水,逆水而上,向富春江上游游去。游了两个多小时,到萧山的闻家堰上了岸。
时值农历八月,钱塘江江水滔滔,波涛翻滚。
毛泽东泳技很好,在急流骇浪里,一会儿击水破浪,一会儿双脚踩水,犹如立在其中;一会儿又一头钻入水中,很长时间才冒出水面。那令人叫绝的泳技和悠闲自在的神情,令人惊叹不已。
“钱塘江太窄,不如在长江游痛快。”毛泽东坐在船头上,任凭江风吹拂,凝望着蜿蜒曲折、浑浊汹涌的钱塘江,感慨万千。
1961年8月14日,毛泽东乘专列来到杭州。8月17日,毛泽东突然提出要去钱塘江游泳。
当时夏末秋初,天气已有些凉意,不断流动着的江水温度更低。浙江省警卫处赶紧派人去江边测水温。一测,水温不到17℃。
“水冷哪,劝主席别去了。”警卫处长伍一对汪东兴说。
汪东兴说:“主席定了,谁能劝得动”
当时,毛泽东已67岁高龄,为了毛泽东游江的安全,省警卫处准备了一艘救护艇,还派了几个警卫员扛着救生圈远远地跟着,但毛泽东还是发现了,他吆喝着叫警卫员把救生圈扔了。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李林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