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毛泽东在浙江·登高篇
www.zjol.com.cn  2003年12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下水,毛泽东先扎个猛子,把全身在水里浸一下,然后把头露出水面,以侧泳式左右交替着游向江心。毛泽东不按原先定的路线游。他一边摆动双手一边对王芳和伍一说:

    “我们往上游。逆流能锻炼人的意志。”说完,用力向前游去。很快把王芳和伍一抛在了后面。

    接着,毛泽东顺流而下,追风逐浪,以至身边追随的人都追赶不及。只见他仰面躺在水面上,面对蓝天,极目远眺,信水飘流。毛泽东一气游了两个半小时,上了船,心平气和,与大家谈笑风生。这一天,毛泽东一直游到十几公里外的珊瑚沙。

    8月19日,21日,毛泽东又兴致勃勃地两次畅游钱塘江。

  登高揽胜
  数千古风流人物

  1954年,林克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担任国际问题秘书,1957年以后也兼顾国内问题,同时帮助毛泽东学英语,曾多次随毛泽东到浙江视察、学习和休息。

    林克说:1959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组织读书小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这期间,他曾跟随毛泽东去爬山,爬的是杭州郊外位于德清县境内的莫干山。

    莫干山离杭城60多公里。汽车盘亘于山中。那天,车到山腰,毛泽东下了车。毛泽东一边走一边观赏着莫干山景色,还一边与罗瑞卿、田家英一行说古道今,谈笑风生。

    莫干山南麓的金陵村,有个“松月庐”。蒋介石曾三次到此地召开重要会议或休息。据说,那天,毛泽东行至松月庐。听陪同人员介绍,这里曾是蒋介石、宋美龄住过的别墅。毛泽东一听,一阵沉默,接着,他丢下一句话:“我们走的是不同的路。”掉头就走。

    毛泽东登山不尽兴不往回走。午饭后稍作休憩,毛泽东又兴致勃勃地到观瀑亭观瀑,顺芦花荡西行至莫干山最高峰——塔山望远,东望太湖,南看钱塘,西眺江西。他手指了指远处峰峦叠嶂的群峰,对身边的汪东兴说:“山那边,就是你们江西弋阳了。”

    沉思片刻,毛泽东说:“弋阳县出了个人民英雄方志敏。”毛泽东眺望远方碧水涟涟的太湖和翠绿的群山,深情地说:“方志敏同志在敌人的监狱里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作。这些著作是赣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写照,是不朽的佳作。”讲到方志敏同志年仅36岁就牺牲了时,毛泽东不无惋惜地说:“方志敏同志是个大智大勇、很有才华的革命家。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

    毛泽东是个极重感情的人。说到难过处,毛泽东全然没有了登山的兴致,怏怏地返回皇后饭店。

    1959年10月,毛泽东到杭州后,登北高峰,爬北天竺,攀莫干山,雅兴十足,兴致极佳。

    毛泽东喜欢松树,喜欢登高望远。杭州周围的山头,他都到过。

    26日,毛泽东登玉皇山。

    27日,毛泽东在秘书、卫士的簇拥下又去攀登北高峰。

    极目碧空,毛泽东诗趣盎然,吟道: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摇下,欢迎有晚鹰。

    吟毕,毛泽东安然翻开了英语课本,显得几分无奈,却又十分自在地笑着对秘书林克说:

    “好啦,现在既不冷又不热,只有学习喽。”说着,就诵读起来。

    这是1959年深秋的事。
    
  精研书法
  浑厚雄放堪称绝

  毛泽东爱好书法,他的字刚劲雄健,奔放流畅,具有精深的功力素养。这是与他几十年博览群帖,勤写苦练分不开的。

    五十年代,毛泽东经常临摹碑帖,坚持练字。那时,毛泽东60岁上下,正是领袖人物的华岁英年。他精力过人,在书法上博采众长,深化升华。由于青年时期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书风,在豪迈的气势之中,增加了灵动峻拔、雄强老辣,字势由险绝复归平正。

    这一时期,毛泽东每年都到杭州住一些日子。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一到杭州,随行的秘书便从一个书箱里拿出碑帖和砚台、毛笔、宣纸等书写工具。毛泽东除撰批文件外,仍时常读帖写字练书法。曾做过毛泽东秘书的林克说,五十年代,国家进入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时期,虽然百废待兴,有艰巨的建设任务,但生活毕竟安定得多。作为领袖,毛泽东日理万机,运筹帷幄,心情毕竟轻松了些。这一时期,收存了600多种拓本和石刻影印件。他饱览碑帖,钻研琢磨。看过四百余种碑帖,他特别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帖及怀素的草书帖。

    1954年春,毛泽东在杭州工作一段时间后,要回北京了。临走,卫士葛来亮要毛泽东题词留念。毛泽东说:“好的。”接着,他提起毛笔,蘸上墨,在葛来亮的本子上潇洒地写下了“葛来亮同志毛泽东”。

    毛泽东随意挥洒,即成精品。至今仍由葛来亮精心保存的毛泽东书作,可谓浑厚雄放,磊落大度,顶天立地。

    有人称:毛泽东是天下第一人,毛泽东的书法是天下第一书。他对书法虽很有造诣,但他从不马虎。1955年冬,毛泽东在杭州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当时参加第二次情报工作会议的同志请他题词,他欣然应允,写了一幅不满意,再写一幅,直到最后感到满意为止。

    1964年金秋时节,毛泽东在汪庄寓所里手书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那横空出世,大笔纵横,豪气倾海,雄风万里的书风,令当时正在杭州的李富春、李先念见了,连声叫绝。

    60年代,毛泽东步入古稀之年。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字体严谨隽秀,流利奔放。他以晋唐楷书和魏碑锤炼功力,打下了基础,进而吸收“二王”行书的长处,再结合怀素的草书,同时博览群帖,吸收众家之长,创造了自己特具风格的、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体。

    1975年春,毛泽东在杭州住了二个多月,直到4月13日离开杭州,返回北京。在杭期间,在汪庄他那间朴素的卧室兼书房里,桌上、床上、茶几上,摆满了碑帖。可见,毛泽东不顾病痛折磨,仍在读帖钻研书法。

    晚年,他的书法比青少年时期有更大的进步。这种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在练习书法中,毛泽东有深切的体会。他说:“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的养身之法。”

    又说:“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有天分。但要想在书法方面获得成功,最主要的还是靠勤奋,还是靠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李林达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