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www.zjol.com.cn  2003年12月3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评论员文章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讨论分析了浙江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就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如下决定。

    一、我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

    (1)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富有鲜明浙江特色的改革之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对领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我省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适应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任务,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建立有利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涉外体制,促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繁荣;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政府职能根本转变;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促进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我省的“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再创体制新优势,推动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4)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和重要资源领域,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国有、集体、个私、外资等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

    (5)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要求,加快完善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县级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完善出资人制度、资产授权经营责任制及资产经营监督机制,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现有营运机构整合重组,努力提高运营效率。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多种形式,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试行集中管理,有条件的转为经营性资产。

    (6)深化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股权结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支持国有和集体控股及独资企业通过规范上市、嫁接外资和社会参股等途径加快发展。加大省属企业改革力度,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改进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方式,深化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7)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更多企业通过跨区域、跨国经营做大做强。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清理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才信息、信用担保、行业自律等服务支撑体系。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动用工和安全生产管理。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督。

    (8)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公私财产权,消除限制产权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制约,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促进各类资本重组,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9)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建立完善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互动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调整和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突破口,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市的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改革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加快建立按居住地登记的居民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实施“百亿帮扶致富工程”、“山海协作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10)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强粮油市场体系建设,保证粮食供给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合理集约用地的要求,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进征地和用地补偿方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

    (11)健全农业服务和支持保护体系。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积极发展和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继续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积极推动工商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推行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体系,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和农产品支持保护服务体系改革,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创新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机制,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明年对粮油种植农户暂停征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12)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加快流通体制改革,鼓励流通主体重组合并,积极培育新型流通组织和大型流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科学规划现代物流体系。运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和现代交易方式改造传统专业市场,提升商品交易市场的档次和水平。支持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博览会、交易会,不断扩大市场及商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商品交易市场通过引进外商、境外贸易机构和走出去办市场等途径,拓展发展空间。

    (13)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企业多渠道上市,促使更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建立省级产权交易平台,形成统一互联、流转顺畅的产权交易体系。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壮大地方金融机构,推进地方金融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吸引民资、外资参与地方金融企业的改造。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进国际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债券、信托、租赁和保险市场。大力培育风险投资机构,鼓励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风险投资。加快发展劳动力、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

    (14)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和推动市场中介组织改革,加快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推动中介组织整合重组,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组织。按照市场化要求,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服务、协调和自律作用。

    (15)加快“信用浙江”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完善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信用,推进“百万企业信用工程”,完善“全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探索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五、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6)构建内外贸一体化、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政策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加强公平贸易组织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登记备案制。加强反倾销和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外贸易投资壁垒应对机制。加大空港、海港口岸开放工作力度,加强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建设,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强区域通关协作,提高通关效率。

    (17)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快向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历史性机遇,扩大利用外资,加强东引台资,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以重点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各类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立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等三个产业带。大力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完善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不断改善利用外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或并购省内企业。支持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国际性生产基地和采购基地。

    (18)推动企业和产品“走出去”。进一步实施“四个多元化”战略,巩固和发展我省外贸出口比较优势。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出口促进政策,进一步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扩大出口,不断扩大外贸经营主体队伍。继续深度开发传统出口市场,加快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建立完善浙江商品全球营销网络。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出口,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增强出口竞争力。支持企业和专业市场“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建立生产基地,组建研发中心,开发当地资源。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鼓励各类企业跨国经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19)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和扩大对内开放,创造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良好机制和环境。主动接轨上海,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和产业互补。继续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主动参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实现市场拓展和企业跨区域扩张,进一步拓展我省发展空间。加强与港澳地区及边境省区的经济合作。
    六、推进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完善劳动就业体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扩大社会就业。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加快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完善和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和分配制度,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22)深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各地实际出发,探索完善城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进一步完善市县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省级统筹。加快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实现全省全覆盖。积极扩大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推行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强化基金征缴,多渠道筹资,切实提高基金支付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养老、医疗的商业保险。加快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保证基本生活。改革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健全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水平。

    七、推进科教文卫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事业新发展

    (23)营造人才强省的体制环境。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人才的作用。努力营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出业绩的良好环境。抓好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博士后流动站等载体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消除人才流动的各种政策、体制障碍,探索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和招聘引进的新形式,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快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建立国际通行的职业标准、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建设人才信息网络,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24)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科技强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和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开发类科研机构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加快向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益类科研机构,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合理配置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各类民间机构的科技资源,增强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

    (25)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围绕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完善和规范政府为主导、多元筹资的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发展民办和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完善高质量、高标准的“普九”教育体系,加快实现高中段教育、幼儿教育的普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示范性职业学校,构筑结构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高教园区,加大对重点高校的扶持,加强国内外教育合作交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专业和学科。

    (26)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围绕建设文化大省,抓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落实文化产业政策,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集团,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建立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层文化,进一步繁荣文艺,促进精品生产。深化体育改革,构筑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全民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27)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卫生医疗体系。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医院。加快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和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促进形成有序的医药流通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城乡卫生医疗资源,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推进农村卫生院改革,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搞好环境卫生建设,树立全民卫生意识。健全卫生监督体系,保证群众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

    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28)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事项,依法削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扩大市县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权限。大力推进审批制度和审批方式创新,实施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和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加快建设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加强规范和监管,实行审批项目、条件和程序向社会公开,多渠道拓展公众监督,健全监督机制。

    (29)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加快省级部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型,全面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快转换财政职能,增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事业发展。改革地方财政分配体制,统一事权财权,理顺省、市(县)财政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增强财政调节功能,运用转移支付手段,协调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

    (30)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活动的利益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投资体制。除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之外,其他项目实行备案制。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和改进对政府投资的监督,提高投资效益。放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产业等领域。运用市场经济方式,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防止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

    (31)创新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重大战略的研究制定,运用规划、产业指导目录、信息发布等手段,完善和探索省级政府经济社会调节管理方式。完善政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推行重大问题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编制的法定化。探索乡镇机构设置和财政体制改革模式。

    九、推进依法治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2)加强经济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省的要求,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突出经济立法重点,加快制订完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各类产权权益、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生态省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3)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改革。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度,完善执法主体资格审查确认制度和执法工作评议考核制。加强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积极探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总结推广和发展“枫桥经验”,把治安防范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34)加强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采取执法检查、述职评议和执法评议、特别重大案件监督等有效监督形式,切实加强对法律实施和“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作用,把行政监督与行政审计、行政监察等专项监督结合起来,强化监督力度。大力推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依法加大司法工作公开力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强化基层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参与度,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顺利实现

    (35)提高党委驾驭改革和发展全局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改革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统一认识,总揽全局,抓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重要任务。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妥善处理不同群体之间及群体内部的利益关系和各种突发事件,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

    (36)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抓好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7)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和繁荣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zjnews.gif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