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增长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连续1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
十八连冠,奥秘何在?省委书记习近平说,浙江农村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很重要的一条,是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农民受益于工业化城市化
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发展格局在浙江已经成为历史。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走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发展道路,使得千万农民成为“城里人”,成为“产业工人”。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有近60%的农民从农业转入二、三产业,浙江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到80%以上。浙江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4.
1%提高到2003年的43%。从1998年开始,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每年以近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
“效益农业”捧出“真金白银”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是农业产业效益低下。而在浙江,与农民农业外收入迅速增长相辅相成的是,来自农业的收入止跌返升。
从上世纪末开始,浙江突破“小而全”的传统农业格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的“效益农业”。据统计,2003年,浙江的粮经比已达到51∶49。
“效益农业”开始捧出“真金白银”。据现有的统计数字,去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同比增长10.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来自种植业的增长达到12%。另据统计,去年,浙江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883个,带动全省1/3的农民,联系基地1158万亩。
“统筹”两字价连城
“三农”之难不是难在“农”,“城乡差别”错不在“城”,而是错在城乡分割,难在农工分离。
近年来,浙江在改革中深刻体会了“城乡统筹”的真正意蕴。“统筹”二字价连城,它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而是资源的再分配和优势的再组合。“统筹”给浙江解决“三农”问题,乃至解决全社会持续高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钥匙”。
据统计,浙江目前已有35万世居深山、海岛的农民迁居到城镇。城乡“统筹”发展结果“一石数鸟”。在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持续提速的同时,农民消费、农村投资多年坚冰不破的现象,在浙江有所松动。去年,浙江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4250元,增长1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15亿元,增长35%。农村市场趋热和农村投资走火,直接为工业经济制造了新的“蛋糕”。
相关链接:
省委一号文件直指“农民增收”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浙江要力争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前天,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就省委即将下发的一号文件《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进行了全面的诠释。
据悉,即将出台的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对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方向和目标。文件指出,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农业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户带来实惠,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都要给予支持。全省要重点培育壮大10000家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10000家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和100万户专业大户,努力提高我省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为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省委一号文件对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作了具体要求:2004年到
2010年,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省里从2004年开始,安排“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欠发达县?穴市、区?雪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补助。
对农民最关心的土地征用问题,省委一号文件作了严格规定:今后凡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达不到相应规定要求的用地不予审批;征地方案没有征求被征地村村民代表意见的不予审批;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没有解决的不予审批;由于征地工作不当等原因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又没有妥善解决的不予审批。
记者注意到,在省委一号文件中,农民收入增长与否与党政领导的业绩直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