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周绍文:退休金月月捐 生活却靠捡破烂
www.zjol.com.cn  2004年01月1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温州市桃梅住宅小区里住着一位七旬老人。这位被左邻右舍称为“怪人”的老头,每个月从1600元养老金中捐出1400元,平常开销则要靠着捡垃圾维持日常开销。从2001年1月起到现在,这位捡破烂的老人已经捐献了4万多元慈善款。
    
  钱已捐到了2005年底
    
  1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温州市慈善总会,这天是周绍文领退休金的日子,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很肯定地说,老人领完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捐款。

    果然不出所料,9点半,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推门走进慈善总会办公室。他外面穿一件有不少裂纹的旧皮衣,里面是一件早已不多见的洗得发白的藏青色旧式中山装,脚上则穿着一双开口的灰黑色棉鞋。尽管老人的举动让人起敬,但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异味,还是让人感觉有些不自然。

    老人来到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小兰面前,从皮衣里兜中摸出一个信封,里面是老人一个月的退休金:“这是1600元,另外我这里还有300元钱,一共1900元。”老人用黑乎乎的手一张张地将钱点清后,郑重其事地交给了陈小兰。

    这1900元钱换来的是一张收据,老人接过后并仔细核对了一下,认真叠好,小心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还按了按。记者发现,此时一种满足的笑容爬上了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

    这是老人第40次捐款,捐款总额超过4万元钱。老人第一次捐款时,曾许下过每个月捐1000元钱的承诺,但后来每月捐的数目远远不止1000元,因此,若按老人最初的承诺计算,他已经把钱捐到2005年12月。
    
  既然承诺了就要说话算话
    
  老人名叫周绍文,今年73岁,是温州市粮食局的一位退休干部,曾做过基层管理工作,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战士,已经有50年党龄了。他不嗜烟酒,生活节俭,除了维持生存的必要的开支外,老人将所有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总会及身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按常理,周老完全可以像很多退休老干部一样,住在窗明几净的房子里,用1000多元养老金让自己过优裕、舒适的生活。但他却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一条的奉献道路:交完党费、捐完款后,只留200元钱给自己。为了慈善事业,老人把自己的生活从小康水平降到了低保线以下。

    为了表彰老人难能可贵的精神,温州市政府曾将周老评为“温州百佳市民”,温州市慈善总会也授予周老“慈善使者”的光荣称号。

    什么力量促使周老这样做?记者问起这个问题,老人说起了他曾参加过的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爱国艺人常香玉和她领导的剧社为朝鲜战场捐赠了一架飞机。

    老人说:“常香玉捐了一架飞机,我做这么点事情,实在微不足道。”

    老人还说他之所以捐这么多钱,是为了防止自己以后生病,无法坚持捐款,所以现在趁着条件允许,尽量多捐点钱,超出1000元的部分可以移到下个月的账上。“假如我有病有灾,需要用钱时就少捐点,但必须保证每月1000块钱,既然做了承诺,就要说话算话!”
    
  回家:捡了一路的垃圾
    
  陈小兰告诉记者,老人生活俭朴,回家时肯定舍不得花两元钱坐公交车。果然,当记者提出和老人一道坐车回他家继续采访时,老人想了想便拒绝了:“我还是想走回去!反正路不远,我习惯了。”

    记者只好陪老人走回家。从慈善总会到老人家,短短10多分钟的车程,老人停停走走,一个多小时才到家。路上每看见一个垃圾桶,他都会蹒跚地走过去,用长满老茧的手掀开桶盖,捣腾几下,寻找“宝贝”。很快,刚才还半满的蓝色塑料袋就装满了。

    老人说:“现在每天我捡的垃圾可以卖好几元钱,如果是夏天还可以捡到更多。你可别小看这点钱,它足够应付我的日常开销呢!”

    “您每个月有那么多养老金,却每天还是捡垃圾,别人不会觉得您怪吗?”

    “呵呵,很多人都说我是‘怪人’。可是我却不觉得捡垃圾有什么不好。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有利于环保,第三还可以变废为宝,收入多了,意味着我可以有更多的钱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老人一下举出一大堆好处。
    
  生活:清贫与鲜花陪伴
    
  中午,记者随老人来到他家,这是一套两居室的老房子,面积不小,但显得有些凌乱。环顾四周,记者找不到一件值钱的家具或电器,惟一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一打开屏幕都是雪花点。

    老人回到家后,将刚才在路上捡回来的垃圾分门别类地整理开来,把它们堆到不同角落——屋子的各个角落都被旧纸箱、易拉罐、废旧报纸之类的东西堆满了,房间里也弥漫着和老人身上一样的异味。

    老人分完垃圾后,将手洗了洗,准备吃午饭。他揭开桌上的盖碗,端出一碗焉黄的青菜和一碟萝卜干走进厨房,这就是老人的午饭。

    周绍文一个人独居,但老人说自己并不孤独,没事时他喜欢摆弄花草。顺着老人的手望去,记者看到屋外的阳台上放着许多花盆。由于此时已入冬,记者没能看到老人形容的鲜花满眼的欣融景致,当老人描述自己种的菊花能一年开两季时,脸上得意表情中,仿佛阳台上真是一幅繁花似锦的美丽图画。

    除此以外,老人平时还喜欢看看书,写写东西。他翻出一本本粘贴得整整齐齐的剪报,里面贴的都是老人退休前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老人自豪地说:“我还被浙江日报评为过优秀通讯员呢!”

    就在记者离开老人所住的小区前,该社区一位主任告诉记者:“周老虽然行为有些怪,但真是个难得的大好人。前不久小区一个30多岁的低保户双眼突然得了疾病,就快瞎了。老人一听说这事,马上从他给自己准备的急用钱里拿出了3000元钱捐给这个低保户。他真的是个非常非常善良的老人!”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本报记者 胡丹 文/摄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