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义是伢朱家坞最讲情义的人。”走进绍兴县漓渚镇朱家坞村,提起何义玉无人不知,对他的评价村民只用两个字,“情、义”。
村民们说,阿义对别人最讲义,对自己却一点也没情,老板做了这么多年,他自己还没有一辆小车,没有一套像样的衣服,住在老屋里,而他的办公室让人无法想象这是一个拥有数千万资产的董事长的办公室……
不过10多年来,何义玉却将数百万元送到了朱家坞村乡亲的手里。
大年三十晚,凤林在等谁? 年三十的下午,坐在轮椅上的何凤林一直在门口眼巴巴地望着,他在等谁?
他在等阿义,被全村老小誉为“村里的慈善家”何义玉。每年大年三十,何义玉都要到贫困村民家里看看。
何凤林的轮椅从家里滑出门口,过会又滑回家,往返多次……
傍晚5点,何凤林家的门敲响。“凤林,你还还好吗?我来看看你。”听到阿义的声音,何凤林的泪水就流了下来。何凤林说,这么多年他无论碰到什么苦头,都不让自己落泪,但惟独阿义来了,他要哭一会。
40多岁的何凤林,20多年前遭遇车祸,从此双腿不能站立,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几十年来,与老母住在一起。但阿义除了每年来看他、给他带些生活用品和钱外,还给何凤林讲一些自己早年闯荡世界的经历,以鼓励他战胜病痛,顽强生活。
傍晚6点左右,何义玉从何凤林家出来,却还不回家,因为他还要去其他几户人家里走走。
杨春走了,孩子的事阿义担
村民柴杨春多年卧病在床,并在去年10月30日去世,丢下了两个孩子,多年的重病也花完了所有积蓄。
而柴杨春妻子朱苏仁说:“杨春走时特别安宁,他是放心而去的……”因为病重期间,何义玉多次来到老柴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你别担心了,孩子的事由我担着呢。”
杨春去世后的第三天,何义玉找到了杨春正读高三的儿子柴国江,说:“好好读书,你读书的费用不用愁,我会给你准备好的。”
村民已经记不清,何义玉为村里的孩子读高中和考大学,究竟掏了多少钱。
“借”出多少钱,从来不记账
今年57岁的何义玉,16岁闯荡江西,做过多种行当。1983年,他被当时的漓渚镇王镇长专程从江西请回家乡,主持镇上惟一一家印染厂的工作。几年后,印染厂红火起来,何义玉在诸暨市阮市镇办起了浙江义振印花有限公司。
怎么看都没一点董事长“风度”的何义玉,却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公司连续多年被当地政府授予“社会贡献奖”。何义玉说,企业发展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些事。
这么多年来,何义玉每年捐的钱都在15万元左右,其中还没包括别人向他“借”的钱,何义玉却从没有为这些钱立过一本账。他说,不管是“借”还是“给”,总归是乡亲遇到麻烦事,这些账记着干什么。妻子潘阿条最了解他,她说:“阿义其实心里有一本账,那就是无论做到哪一步,乡亲们不能忘,无论赚了多少钱,穷苦的人不能忘。”
尽管阿义不记这本账,乡亲们却把阿义的“人情账”笔笔记在心。在朱家坞村,随便找个村民问,阿义这么多年捐多少钱,村民就会带着你实地察看,看阿义捐钱造的桥,看阿义捐钱修的路,看阿义捐钱造的小学,看阿义捐钱修过的老年活动中心……
村民柴建华说:“阿义就这脾气,只要村里一有事,他二话不说,钱马上就会托人带来。”有个78岁的孤寡老太何阿苏,没有孩子,早年领养的女儿也不辞而别,日子过得很苦,阿义一知道这情况,每逢节日,他就亲自上门送钱给何老太。
村民吴田茂说,他们村2900多人,60岁上的老人有600名左右,没有一个老人没收到过阿义的“红包”。
阿义的脾气还传给了女儿
阿义借钱给人家不用还的脾气,10多年如一日,不仅坚持到现在,这脾气还影响到了他的孩子。
阿义女儿何瑞华,今年22岁,在杭州念大学。在学校她从不乱花钱,穿着也极普通。但她“借”给同学们的钱已数不清。去年下半年,阿义给了女儿5000元,一个月还不到,女儿的钱已所剩无几。回来一问,原来女儿把其中的3500元钱捐给了困难同学。
女儿说:“爸爸做的事,我和哥哥早看在眼里,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