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包发论文”竟成校园新商机?
www.zjol.com.cn  2004年02月1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闻现象
    
    核心期刊 包发论文
    
  这两天,随着在杭高校的学生们陆续返校,新学期开学,各大校园又开始闹腾起来。记者前天在杭州某高校校园海报栏内发现一则广告,墨迹还未干,显然是新贴的,内容是“包发论文,核心期刊,联系电话:XXXXXXXX”,一时引起不少过往学生的注意,有的还偷偷地掏笔记下了电话号码。

    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包发论文,这口气听起来真不小。据记者所知,目前高校师生发论文,还属于僧多粥少的境况,尤其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发论文难更是成了很多学生的心事。这位海报发布者究竟是何方神圣?真会有这么大的能耐吗?会有学生找他吗?包发论文的背后价码是多少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前天晚上试着拨打了这个电话号码。
    
  ■现象追踪

  3000元发篇论文学生响应还不少
    
    对方态度非常坦然
    
  广告上留下的是个小灵通电话。电话接通时,对方是个男生。原以为对于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会警惕性很高,因此记者事前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说法,假称自己为某高校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想发表论文,向其咨询。没想到对方的态度非常坦然,一点没有遮遮掩掩,很快就直接进入主题——

    他首先问记者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接着问想在什么杂志,什么时候发表。当听说是历史系时,他稍微犹豫一下。他说,他们更擅长的是经济管理类的文章。而且没有文章也不要紧,他们可以提供。当然其他专业的论文他们也能帮忙发表。

    记者对他的“自信”吃惊,特意提醒他:历史类的论文很难发表,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他说,这就不需要多虑了,他们自有办法。

    记者好奇,他怎么会有这种能力。他笑道,这年头有本事的人多了。只要有关系、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当然论文质量也不要太差,他们会有人帮忙修改。
    
  这项生意已做了一年多
    
  随着交谈的深入,他竟明白告知记者:他还是某高校的在读本科生,学经济类专业的!做“包发论文”的生意已一年多了,生意兴隆,为很多人分忧解难,当然荷包也挣得鼓鼓的。关于包发论文,他开价:“每篇论文3000元!”记者诧异如此高的价码,对穷学生快抵得上一年学费了,会有人响应吗?没想对方很得意地透露:找他的80%是学生,因为对研究生来讲,发表论文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因为没有公开发表论文者拿不到毕业证。少数本科生也有发论文的需求,为了加分或者为了学位等等,冲着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种发论文的迫切心理,“包发论文专业户”自然生意不愁了。

    最后说到联系问题。他说,很简单,如果真想发表,打个电话,先说出期刊的名字,最好他提供,当然也可自己要求,然后给你一天的时间去查是否有这杂志的存在。如果客户满意了,就约个见面的时间,把钱与论文交给他,然后再等待论文的发表。当然他们也可以负责提供论文,那价格的问题可以再商量。这交易的口吻听听还够专业的。

    因为聊了很久,他就问,到底想不想发表?如果今年就毕业的话,那时间还有点紧张。记者推说价钱太高。他笑了,说还从来没遇到嫌价位高的人。记者说宁愿自己试着向刊物投稿或联系,说不定也能发表。他反问道,你肯定能发吗?并笑着预祝记者能发表论文。顺便他还补充一句,他正在给论文已发表的客户送杂志的路上。
    
  记者决定和他见面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决定和他见一面,于是约好第二天的接头时间和地点。昨天上午10点钟,记者在杭州翠苑附近与这位学生如约碰头。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只是一个“包发论文”的中介联络员。他的上司是一个编辑,每月给他500元的底薪,如介绍成功一笔生意后,他获取两三百块的提成。但他不肯透露编辑的任何信息。

    记者要求他带了一本核心期刊,他拿了一本《XX理论探讨》给记者看,并指出其中一篇浙江某高校的研究生的文章,就是他介绍的。记者问,历史类的全国核心期刊诸如《史学月刊》,他们能否包发呢?他摇摇头说不行。原来他们并不能保证让客户发在自己指定的任一期刊上,而是必须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据他介绍,他们大概能保证那么四五种期刊,就这样也确实能满足好多学生的需要了。

    他说他只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对研究生为什么非要发核心期刊,并不是很了解,他说有很多人刚开始也很犹豫,嫌3000元太贵,但犹豫再三,最后还是会接受的。
    
    ■新闻分析

  谁催生这畸形“市场”
    
    高校鼓励教师搞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同时也大力激励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在传统的课堂学习外,自主钻研,参与科研,发表论文,体会着科研成果“开花结果”的成就感。可学生们发论文的“功利心”是从何而起的呢?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校园里有两类人发论文格外迫切,这也是“包发论文专业户”最大的“目标客户”——

    在读研究生。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由此引发的争论至今未休。在杭高校一在读研究生小伊(化名)跟我们聊起了自己的烦恼:

    自从考上文科研究生以后,两篇公开发表论文外加毕业论文就成了压在心上的石头。头一年忙着修学分,还没有时间去顾及发表论文的事情。到了二年级,身边同学已经开始有论文见于刊物了。当然大多数人是出了版面费的。最高者为发一篇论文花了800元。眼看身边的同学已经备足了毕业的资本,自己当然就急了,因为将来毕业找工作时,很多单位就是看学生论文发了多少,以此来评价学生的科研能力。可自己实在又不想掏钱来发文章,一觉得很没意思,二自己经济又比较紧张。抱着侥幸心理寄了一些论文出去,结果要么石沉大海,要么收到请交多少版面费的用稿通知,而且还是增刊。

    最终小伊以和老师合作写书而放下了论文这块心中大石头。因为有高校规定,如果写书中超过两万字以上的可以算一篇论文。当谈及高校新出现的“包发论文”畸形现象,小伊说,自己听说过,并且网上这种消息也很多。但自己不会去找他们的,因为价钱太高了。但同时她又说肯定会有学生去的。因为发表论文,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上,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好处,可以评奖学金,可以增加找工作的资本等等。“如果我有很多钱,我或许会去找他们,而且不只一次。”小伊最后这样告诉记者。

    有毕业危机的本科生。记者了解到,像杭州商学院等一些省内院校出台有这样的政策,即学生毕业是否能拿本科学位,其中要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挂钩,而如果一个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实在过不了关,也可以有变通的条例,比如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几乎等同于过关,能拿到相应的学位证书。有的学生为谋学位,掏钱发论文自然是条轻松的捷径了。
    
  ■专家观点

  谁来给怪圈解套
    
  当发表学术论文需要有“中介商”,需要付“中介费”时,这也许就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买方市场。
    
  期刊少论文多
    
  在采访中,一些高校的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否则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据说是为了防止研究生扩招后导致学术水平的下滑。可事实上,有些老师作过统计,当前高校研究生发表论文难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术期刊的用稿量不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学术期刊的总量不过680多种,再分到各个专业,可以发表论文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这就造成了有文无处发的尴尬。而研究生的连年扩招又加剧了学生发表论文的需求量。即使如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光招法律硕士研究生就有二三百人,管理类的更多。而全国法律专业的学术期刊和报纸仅为114种,工商管理方面则更少,只有十几种。一个学校要发表论文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期刊的数量。加之全国各大高校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发表论文难也就不足为怪了。尤其对文科生来说,发表论文的难度更甚于理科生。

    浙江大学一位老教授说,整个社会科学的选题难度都比较大,而且可做的选题比较少,迫使教师和学生一起抢选题,从而加大了学生发表论文的难度。而现在研究生论文的水平不高,期刊退稿率也是导致其论文难发表的主要原因。
    
  一刀切是否合适
    
  僧多粥少的局面势必导致学生发论文难,有学生就很委屈地质疑:学校有必要把研究生在校发表一篇论文作为一项硬指标吗?这样一刀切是否合适呢?但从校方来说,激励学生从事课外科研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杭商院教务处长陈德泉教授认为,在教育境界中有“读、写、意”,“意”是学校比较强调的,学校抓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会要求学生除了传统授课外,要主动多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多从科研过程中领悟贯通,所以学校在学生发表论文等方面,一直有激励措施的。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校对学生发表论文均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发表论文,可以在综合测评等方面予以加分。

    有的高校老师认为,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是约束他们学习的好办法,否则他们只会把研究生文凭当作一个重量级的简历,失去其应有的分量。如果有很多研究生不能发表论文,对学校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学校研究生的招生和硕、博士点的设立。发论文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是否享有研究生学历的资格检验。也有老师认为,由于各个学科发表论文的条件不同,笼统地要求一定要在刊物上发表是不太合适的。对研究生水平的考察是必要,但应该根据各个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合适的标准来。
    
  维护学术的尊严
    
  南京大学的王彬彬更是在《南方周末》上著文,认为当前高校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在特定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现象荒谬之极。一些“核心期刊”已在向研究生大卖版面了。让他心酸的是,学术的尊严一开始就在学生心中轰毁了。当他们看到被尊为“核心”的刊物原来只要出钱便可将狗屁不通的东西变成“学术成果”时,当他们把自己胡涂乱抹的东西连同几张“百元大钞”一起寄往“核心期刊”时,“学术”在他们眼中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鼓励科研≠发表论文
    
  也有老师提出建议性意见,认为,学校鼓励学生搞科研、写论文的用意不错,但不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可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必须有一定水平的供参考的学术成果。学校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成立一个专门评审委员会。对那些没有机会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学术成果进行严格的专业化评审、考核,看其是否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规范,是否具有一定待公开发表的学术价值,以其确定将毕业的研究生是否达到了学校所制定的标准。这虽不是惟一,但类似的办法无疑是解决期刊少、论文多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总之,包发论文这种校园畸形经济现象不应该让它蔓延下去,否则玷污的将是学术的纯洁。

  zjnews.gif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本报通讯员 李玲玲 程利 本报记者 王慧华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