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绿色的事业:记新昌县茶叶总站站长孙利育
www.zjol.com.cn  2004年02月1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我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基层,亲身感受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我最大的心愿是能让农民逐渐过上小康的生活。”这散发茶叶般清香的话语,是孙利育不竭的精神动力之源,使她20年如一日,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业绩。

    1982年,孙利育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山区新昌。不久,她就被派到乡下蹲点搞名茶开发试点,分工负责县茶叶良种场和新林乡棠家洲村的名茶试制。
    在许多农民疑惑的目光中,这位操外地口音、连爬山都不会的小姑娘,通过3年的探索,成功地开发了大佛龙井系列名茶。投放市场后,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它的高价位,让试制单位初尝了甜头。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孙利育在名茶开发中注重发挥典型村(场)的示范作用。在她的帮助之下,县茶叶良种场的名优茶生产得到健康发展,创造了大面积茶园亩产8000元的业绩,成为全省效益农业的样板。通过典型村的示范带动,新昌县名优茶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新昌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2002年,全县茶园面积7.5万亩,茶叶总产量4985吨,实现茶叶总产值2.7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155吨,产值2.61亿元。名茶成为该县农业的龙头产业,带动了新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昌茶叶在从由“圆(珠茶)”到“扁(龙井茶)”的革命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茶叶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

    引导茶农打造绿色品牌,大力开发无公害茶叶,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新昌茶叶的新课题。

    要打造绿色茶业,就需要实现标准化,实现“无标”茶向“有标”茶的转变。1997年,新昌县制订了全省第一个龙井茶地方标准《大佛龙井茶》,标准贯穿采摘、制作、收购、销售各个环节。为贯彻这一标准,孙利育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日,到田间地头作技术指导,并利用各种渠道传播无公害的生产知识,以及宣传开发无公害茶的意义。4年耕耘,孙利育心血没有白花:全县已建立无公害茶园5.5万亩,有机茶园3000亩,95%以上的生产茶园达到了无公害生产要求,名优茶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外销名优茶达到进口国检验标准,大宗茶出口无一因农残超标或其他卫生质量问题而退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十年来,孙利育先后获得省以上科技奖励十一项,并先后获得“绍兴市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绍兴市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来源: 《绍兴日报》  作者: 通讯员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