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能办得多大、多好,首先要看当家人的素质有多高。”这是浙江联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梦兰积三十年经营之经验所发出的感慨。然而,说来令人不信,对知识如此重视的蒋梦兰,只读过六年小学,是从农田里走出来的“红脚梗”;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么一个“泥腿子”所领导的企业,却填补了我国冷却塔的空白,成了我国冷却塔的第一家出口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冷却塔行业的“龙头老大”。前不久,国务院发改委将他们年产2万套模块化冷却塔项目,列入第七期国债项目,注入资金1.2亿元,助“联丰”在创业路上第二次腾飞。从“红脚梗”到“中国冷却塔之父”,奥秘何在?答曰:名师出高徒。
进高校
1974年前的蒋梦兰,是上虞联丰大队的支部副书记兼会计。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要使曹娥江边这个小村尽快地富起来;作为大队会计,他却郁郁终日,愁眉不展;人均仅三分薄沙地的乡亲们,“没头苍蝇”似的到处找生财门路:办厂。可这厂不是那么好办的。村里办了五金厂,又筹办锁厂,不但没办好,还被“黄牛”骗去了一笔钱。
这些教训,都是蒋梦兰有着直接关系的啊,他心里能不内疚。
1974年10月,有人向他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高级工程师任世瑶。说任正在研制填补国家空白的冷却塔,并在上虞办起了生产冷却塔配件的一家厂,虽然时间不长,却搞得蛮红火的。蒋梦兰眼前一亮:知识就是财富,有了任世瑶这个大知识分子,不就是把财神爷搬进了“联丰”?他带上干粮,提着水壶,第一次跨进上海交通大学。他一见到任世瑶,深深一鞠躬:“任老师,你莫要嫌弃我啊,你这个老师,不,高级老师,我可是拜定了的。”
任世瑶不傻,和蒋梦兰谈了几句,便掂出了分量:“不行啊,蒋同志,造冷却塔要设备、资金,还要精通流体力学的人才,你……”可这难不倒蒋梦兰,“任老师,现在我们确实什么都没有,可只要有了你,我们又是什么都会有……”说罢恭敬地递上“大前门”,自己点燃了“新安江”。任老师看着眼前这位农民大汉,没有接烟,笑吟吟道:“现在是你们请别人,以后别人会倒过来巴结你们的。”果然,任世瑶帮他办起了玻璃钢冷却塔厂,产品很快走红,而且打进了大上海,于是登门求货的人络绎不绝。
按照国家环保要求,大都市的冷却塔的噪音必须低于所处位置周围的环境噪音。为此,蒋梦兰二度跨进上海交大,由任世瑶老师穿针引线,拜师求教于动力平衡技术权威樊启泰教授。热心肠的樊老师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冒着严寒,几次三番在后半夜登上高高的冷却塔,反复触摸运行中的塔身振动状态,发现噪音过大是齿轮箱与电机的技术参数不搭配。他对症下药,设计出冷却塔专用电机与齿轮箱调速安全技术参数,有效地降低噪音。为了中国第一代超低噪音冷却塔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果说,二进交大是蒋梦兰与校方技术合作的第一步,那么,以后每进一次交大,则为双方规模型的整体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0年10月,当上海港码头大型起重机把标有“中国上海交通大学设计、浙江联丰集团制造”字样的集装箱徐徐安放在远洋轮上时,蒋梦兰正与国内知名的流体力学、噪声、振动、动力平衡的权威专家朱士逖、袁仲文、杨祥生等教授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交大教师活动中心频频举杯共贺。10个月的时间,蒋梦兰多次出入交大,共同为完成国家援助泰国的19台大型冷却塔的设计制造,与交大相关教研室达成协议。价值为100万元人民币的冷却塔代表我国制造业的水平,第一次出口标志着联丰与交大科技合作又迈上了新台阶。
“联丰”从此像遇上了劲风的烈焰,呼呼呼地直往上窜,继填补了我国冷却塔生产的空白后,1990年,又在全国乡镇企业中首家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企业利润更是连年翻番。
国家科委、国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对交大联丰“民间合作”的形式予以充分肯定。
蒋梦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实现双赢,厂校合作才能长久。于是,蒋梦兰与交大签订了新的协议,让高师们在服务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让他们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更有用武之地。同时,蒋梦兰坚信,不管价值规律发生多大变化,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感情是最重要的。为此,他为交大打开了大门,联丰集团所有的车间、科室、研究所,只要交大需要,都可以来使用,凡交大学生来企业进行毕业实践,从生活到工作,都给予优良待遇,最佳配合。这就使后来成为留校老师的学生,滋生了“联丰情结”,更使交大新、老教师们感动的是蒋梦兰那接连不断的感情投资。逢年过节,蒋梦兰总要去校领导和高师们家里探望慰问,沟通感情;谁身体不适了,只要被他知道,他必前去探视。他把老师在技术上当“高师”,在生活中当“高朋”,在生产管理上,把他们当成“高参”。招工,提干,上项目,搞技改,蒋梦兰无不是先去交大请教、商量,让“高师”们感到他们被蒋总尊重着。
蒋梦兰就凭着这份人间的真情,换来了“高亲”和“高师”们的真情回报。目前,为了帮助“联丰”顺利实施年产2万套模块化冷却塔工程的第七期国债项目,促使企业在创业路上第二次腾飞,交大的老师们自动组织了一套班子,放弃休息,先后三次在上海聚会,进行研究。特别是年轻教师,强烈的“联丰情结”把自己和“联丰”紧紧相连,不但对“联丰”的要求有求必应,而且主动为“联丰”出谋划策,建立了国际上一流的厂校联合研究所。“长江学子”、博导、交大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如竹教授,“长江学子”、机械与动力学院副院长黄震教授等一批拔尖的年轻教师,和交大领导多次来到“联丰”,进行实地考察、论证,促进研究所尽早挂牌。
聘高师
黄红斌加盟“联丰”,蒋梦兰确实出了重金。在与黄红斌第一次见面时,蒋梦兰几乎不加犹豫就一口答应这位“高人”提出的条件,年薪10万元,还出30万元给他在上海买下了一幢房子。这在1995年,的确可称重金了。“他是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呢,值!”蒋梦兰说。在此之前,蒋梦兰已从各高校、研究所引进了好几位“高人”。
有人说:“高手成堆,牌九难推。”有了交大的老师,又请了上海船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厚秀,现在又来黄红斌,不会弄得互相不服气,互相扯皮,影响企业发展?蒋梦兰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自己安排得当,“高手”们的互相扯皮完全可以避免。相互不服气?这正是形成竞争的一个动力,市场经济也会用优胜劣汰的法则选择人。前者恰恰也正是蒋梦兰请“高人”的目的之一,要使“联丰”不断发展,就是要庸者下,能者上,让“高人”掌印。他开诚布公地说,有朝一日真有这样的“高人”,我蒋梦兰把自己的“座位”让出去也情愿呢。
蒋梦兰以挑选和使用一流人才而求贤若渴,海纳百川。朱士逖教授任交大总支书记时,穿梭于交大与上虞之间,显示出非凡的专业知识与公关能力,可谓是值得依赖的“联络副官”;前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杨炎如,接任了中国制冷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后,堪称业内市场信息的权威;而中石化企管处处长因年迈而退位,在能源短缺,国内诸多石化企业急需节能高效设备的市场面前,他的资深阅历,无疑将成为联丰市场的“高参”。
“高人”们没有使蒋梦兰失望。在“联丰”,他们不但起到了交大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队伍之间的衔接作用,加快了企业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而且成了这支队伍的领军人物。他们在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实际和市场的情况后,向企业建议,大胆立项,带领攻关小组进行新品研发,有力地促进了“联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开发能力。就黄红斌来说,加盟“联丰”当年,“联丰”的制冷机开发刚刚有个眉目,但开发的蒸气型制冷机生产一台却亏损一台。他就根据当时用电紧张的状况,将蒸气型的制冷机改为直燃式,又将制冷机的普通传热管改变为高效传热管,使每台制冷机中的有色金属节约了30%。这一改,制冷机的性能大大改善,第二年销售就达到了100多台,比上年增加了3倍多,效益大幅度上扬,而且成本大幅度降低,仅节约一项就达400多万元。接着,又把溴化锂技术系列化。考虑到中国能源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他又在国内同行中领先一步,搞了电制冷。1999年他和蒋梦兰赴韩国考察,得到一个真空热水炉的信息,回来后,就在国内首创了真空热水机组,投入批量生产后,迅速占领了市场,并获得国家级创新基金。接着又马不停蹄开发出了不锈钢水箱和蒸发式冷水机组两个新产品。有鉴于此,他多次被评为上虞市优秀科技人才,绍兴市劳动模范,并被列为省“151人才”。2002年,“联丰”转制,蒋梦兰提议让黄红斌坐上制冷机分厂的法定代表人的位子,竟无人异议。这也更发挥了黄红斌的潜力,2003年该分厂的销售额由前一年的2000多万元一下跃到5000多万元!
育高徒
3000多万元的学费,谁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在“联丰”这事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且堪称是蒋梦兰的又一杰作。
事情发生在两年前,“联丰”参加了中石油在广东一个项目的竞标,标的为3000多万元。叫谁去呢,蒋梦兰思索再三,选择了刚从技术部门进入销售领域的田建军。这是一步极其明显的险棋,即使出道较早的销售员,对这个项目也发怵呢,何况是他。
结果,田建军果然是铩羽而归。见到垂头丧气的小田,蒋梦兰问:知道失败的原因了吗?田建军说:“和我们竞争的对手太强了,我总结了几条……”接着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蒋梦兰这才拍着他的肩膀说,能说出这么一些道道,这学费就不算白交了,再好好想一想,怎么样对付他们,下一个项目要还是这个对手,仍然是你去当主谈。
原来,这是蒋梦兰培养人才的一个高招:让年轻人在激烈的市场中搏击风浪,让年轻人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接受挑战,把自己逼成“高手”。
高手战略,并不是蒋梦兰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战略决策。他总结了企业第一次腾飞的经验教训后,深深感到在第二次创业中,必须整合企业的人才资源,不但要继续拜“高师”,攀“高亲”,借“外脑”以为我所用,而且要请“高人”来“联丰”掌门领军,育“高手”给企业固本强身。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高手”是多方面的,不但要继续培养科技方面的“高手”,在营销、生产、管理乃至公关等各方面,也都应该有自己第一流的拔尖人才,这样才能带动企业创造一流的业绩,实现腾飞。
———他是一个堪称优秀的职工,一天到晚上只在车间里埋头苦干,争着抢着干重活难活。可却拙于言词,常被人叹息:可惜了,只配干粗活的命。这一年,蒋梦兰却独出心裁,要他当车间主任,还提议让他进入连蒋梦兰在内也只十一个人的公司董事会。这不但让一些人吃了一惊,连他自己也急得脸红耳赤,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蒋梦兰说干起来吧,就逼上梁山了!哪知,这一逼还真逼出了名堂,原来,蒋梦兰已暗中对他观察了好久,发现他勤于钻研,什么事都要弄出个道道。在新的岗位上,他总结出了车间主任应具备的素质,还悟出公司发展的不少点子,周围的人就再没一个说他不行的。转制那年,蒋梦兰又提议让他担任一个分厂的生产厂长,居然和厂长配合得十分融洽,又干了个优秀。
———他是一个进厂不久的职工,在车间里不显山露水的。可是这一年车间主任另谋他职,蒋梦兰把他顶到这个位子上。这又引起了班子内的议论,车间主任可是要内外都兜得转的。可他,和职工关系搞得好,见了交大老师却直往后退,而车间主任是要和“高师”们打交道的。蒋梦兰十分自信,坚持着这个决定。三年下来,事实印证了蒋梦兰的判断是对的,于是企业成立销售部后,又调他去当经理,这一下,他更如鱼得水了。转制时,就让他独挡一面,成了一个分厂的厂长,并且成了管理和公关“高手”。这时,有人问了,蒋总,你怎么看得这么准?蒋梦兰揭开了谜底:“知道他先前当过生产队长吗,别看他穿着皮鞋在田塍上转转,可他却把农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在社会上结交了许多朋友。见了交大老师往后退,是因为他尊重有学问的人。给了他压力,公关管理能力逼出来了……”
———这也是一个老蒋下狠劲培养的技术骨干,本科毕业,还开发了几个新产品呢。可正在春风得意的当儿,蒋梦兰却要他改行去搞销售。几年后,又让当年为此而发懵的人清醒了,这是蒋梦兰更高的一步妙棋,让懂技术的人去搞营销,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此人也不负重望,没几年,在营销岗位上与国内外客户过招,“营”来了大批订单……再说那个田建军吧,不但在后来几个新项目的竞争中,真的挫败了那次使他付出了高昂学费的对手,报了那一箭之仇,而且,在和日本东洋、千代田、美国卡瓦纳、德国巴斯夫、韩国LG、锦湖等国际著名的大企业的谈判中,应付自如,取得了不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