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一个农村青年的专利情结
www.zjol.com.cn  2004年03月1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月18日,对于桐乡市凤鸣街道李家弄村冯介木桥组30岁的蒋伟强来说,是一个人生创业的新开始。终于成立自己的公司,生产自主发明专利的“机械加针器”。“去年,我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拥有自己的专利实业公司。而今,这一理想已实现,今年是我对专利大展宏图之年。”蒋伟强自信地说。

    1990年夏,16岁的蒋伟强考上了中专,但由于家境拮据,被迫放弃了学业。对于一个勤奋上进的青年来讲,失学不亚于理想的毁灭。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中拉了这位青年一把。那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纪念《专利法》颁布10周年的专题节目,小蒋无意中接触到“专利”这个概念,原来小发明、小制作也能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这强烈地激起他发明创作的欲望。

    蒋伟强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村里的一家羊毛衫厂当纺织工。然而,第一个月他一件羊毛衫也没织好,却在全神贯注地研究羊毛衫织机的结构。恰在那时,厂里的一台机器出了故障,机修工没修好,小蒋却一举成功。更让人惊讶的是,别人半年才学会的手艺,他一个月自学竟全部掌握了。于是,厂长干脆聘他为机修工。可是蒋伟强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却在为改善手摇羊毛衫织机的性能而努力,尽管这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1994年夏天,蒋伟强发现掰开的两盘蚊香常会弄断,带来不小的麻烦。如果能发明一件仪器将整盘蚊香分开就方便多了。这念头一出现,他马上向厂里请了长假,买了些方便面和一个“热得快”电水棒,整整几个星期躲在房间里埋头苦思、设计图纸。3个月后,一个设计巧妙、成本低廉的“蚊香分离器”诞生了,这种分离器只需将整盘蚊香放入其中,轻轻一按,两片蚊香就会完全分开。接着,他又发明了一个“新型蚊香支架”。

    然而,要把发明转化为国家认可的专利技术还需要办理一系列繁琐的手续,为此,小蒋一趟趟地赶嘉兴、杭州、上海……直到1996年8月,这两项发明才被正式认可为国家专利技术。

    拿到证书后,小蒋并未罢休,他想通过市场来验证自己的专利的实用价值。他凭借着一张全国交通地图,携带着两件样品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知名蚊香生产厂,联系专利转让意向。终于,专利让一个萧山的乡镇企业领走,虽然转让费很低,但小蒋却成为桐乡市首位成功转让专利技术的人。

    蒋伟强常常为了专利而有些不同寻常的举动。1993年,他有了一个女朋友,两人相处不错。但自从他迷上专利之后,分歧越来越大,不光是来自家人,而且连女朋友及其女朋友父母也不能理解,都说白白浪费了一手挣钱的好手艺,简直是不务正业。于是,相处4年的女朋友走了,家里的人也都不理睬他了。但蒋伟强却选定了这条道路,他看到专利应用的广阔前景,他依然埋头于自己的专利创作中。

    “爱我的人,首先要爱上我的专利。即使做上门女婿也没有怨言。”蒋伟强告诉笔者。2001年,小蒋到了凤鸣街道李家弄村做了上门女婿。他的勤劳和努力得到了妻子及其家人的大力支持。这一年,专门与羊毛衫横机打交道的他,看到在拉横机时,用手指加针,既影响生产,又影响织物的质量,也会带来手指伤残的隐患。如果能改进加针方法,提高速度和质量就好了。有了这种想法的小蒋,又开始钻研起自己喜欢的专利来了。在家人、朋友的理解和帮助下,一台自动机械器模型诞生了。作为一种通用的附加装置,它能自动完成加针工作,不受织物花样工艺要求限制,使加针速度提高了5倍以上。去年5月19日,蒋伟强又一次走进了上海华东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向中心人员展示了自己用两年心血发明的实用“机械加针器”。2个小时后,一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道产权局的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送到这位农民青年手中,当天,该发明受《专利法》优先保护权。

    “现在我申请专利已是熟门熟路,大家都认识我了。我虽然开了个公司,但专利的爱好还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蒋伟强自豪地说。从他的脸上,我看到这位执着青年为自己选择的一条精彩人生之路。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通讯员 郁欢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