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从1951年建立以来,在市民心中一直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娱乐、学习的地方,杭州第一家影剧院、杭州第一家录像厅……都在这里诞生,曾经门庭若市,那个时候,政府都有一定的拨款。可如今市场经济下,文化宫新大楼落成了,大院里却今非昔比。
文化宫须自负盈亏。收费呢,没有人来报名,竞争没有优势;免费呢,虽然人多,但面临生存、发展难的问题。在收费与免费之间,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免费:
市民叫好,文化宫生存遇麻烦
生平第一次接触电脑,70高龄的市民张老伯有点紧张,但在市工人文化宫培训部,他学得蛮欢。
文化宫培训部的徐小多部长介绍,市民免费上网培训一推出,就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他们专门聘请浙大计算机中心教师授课,每个月都有300余人参加了这项培训。前去报名的,有离、退休干部、外来人员、失业人员,还有高级工程师、医生等等,目前年龄最大的“学生”有73岁,最小的20岁。如今这些市民都能独自上网、发邮件了。然而,免费与自负盈亏明显互相矛盾。
收费:
市民拍桌,文化宫竞争不过人家 徐部长说,文化宫一直以来都是以休闲、文体为主,这里的老师主要是音乐、美术、乒乓等方面,而且这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可是如今呢,年纪小的到青少年文化宫去了,年纪大的都到省市老年大学去了;中年人需要培训,但他们希望学一点专业技术,而文化宫缺少这方面的老师。而且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尤其是有钱人,他们宁愿花大价钱去一些师资力量好的地方学习。
“参与市场竞争,文化宫一直是一个市场化非常弱的地方,我们这里工作的人也不在行。现在每月的支出,单电脑免费培训一块就是4000元-5000元一个月,文化宫的收入主要就是靠底楼、三楼、四楼的租金。”他担心,这样的免费培训还能坚持多久?
虽然,收费培训可以缓解经济上的问题,开了一个电脑办公自动化的培训班,可是一些老年朋友一听到要收费,马上就来拍桌子,有的就开始打12345。他感觉到压力特别大。“要是有社会力量进来,他们出钱我们出力,再多做一些免费培训就好了。”
市工人文化宫主任陈荣明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宫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部分项目收费,但是都以非盈利为目的,定位在工薪阶层。自负盈亏之后,像这样的培训花费不小,请老师,印刷资料,买电脑,还要维修,夏天中央空调一开,电费都要很多。所以收一定的费用希望市民能理解。
对策:
尴尬谁来化解?欢迎出个好主意 “以前我们这里有篮球场、乒乓球场,有电影院、小剧场等,有我们自己的民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合唱团等等,可现在要组织一支50人的合唱团都很难。
在市场经济下,像这样一直以来处于“公益”这样一个角色的工人文化宫,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是适应市场需求,还是继续做他的公益事业?我们欢迎读者朋友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5055555,给他们出个好主意,或者提点建议。
【编后】
工人文化宫作为工会文化阵地,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今年年初,央视“焦点访谈”披露的“嵊州工人文化宫”事件,暴露了对这个文化阵地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而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在以健康向上的姿态坚守这一阵地时遇到的尴尬与困惑,同样需要深思。怎样处理好工会文化改革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工人文化宫在寻找“第二春”时如何找到突破口?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