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拥有121项专利却等救济 发明大王沦为专利流浪汉
www.zjol.com.cn  2004年03月2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印象里,具有创新能力的发明人通常都被认为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天使”;然而在现实中,往往出于个人爱好的非职务发明却充满艰辛,不少“天使”行走在社会边缘,凄凉的生活境遇令常人难以想象。

目前,全国登记的专利达130余万项,其中只有5%进入市场。

有121项专利却靠救济

因拥有121项专利,45岁的任文林在武汉非职务发明界有“发明大王”的美誉,但由于他多年来痴心专注于搞发明而耗尽财力,又被戏称为“专利流浪汉”。

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处副处长陈保国介绍:“从1992年至今,任文林是独立发明人,有3项发明为国家授权专利最高级别,而一般发明人能拥有一项就很了不起。其中有关‘锁’的发明专利早已被全国防盗锁、防盗门生产企业仿照。”

按理说,拥有如此众多专利的任文林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绝对是企业争相抢夺的对象,早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可谁能料到,为了坚持发明,他不仅妻离子散,而且每月还要坐上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车,到原工作单位江汉油田领取300元失业救济金。十几年来,不仅分文未得,光是用于申请和维持专利的费用已不下20万元。

据介绍,任文林的专利技术并不是没有市场,媒体的报道曾吸引了至少200人次以上的投资人与他商谈合作事宜,却没有一家如愿。“发明大王”尚且如此,其余的人境遇可想而知。

有好专利却没好企业

拥有“利蓝长效治痛剂”的夏志陶、陈青云夫妇,因心疼战争中受伤的战友,潜心几十年研制出一种主要用于手术后创口即外伤伤口的长效治痛剂。陈青云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夫妇俩每年要花1万元搞专利研发;九十年代初每年增至5万元,从1997年开始每年则要10万元。老两口所有的工资、奖金除留下有限的生活费外,花在这项专利上的总投入已不下百万元。“这么多年来,不是没有想过将专利产业化,”面对生活拮据的状况,陈青云有些无奈地说:“我和老伴都是研究人员,在研发方面的才能没话说,但产业化方面则是一窍不通。也有不少企业主动和我们联系过,可大多是想用极少的钱来‘钓鱼’。经过几番折腾,我们精疲力竭了,不想再接受合作。”据了解,“长效治痛剂”专利现在还需要投入50万元就可以进入临床实验。夏志陶、陈青云夫妇面临两难:一方面很想自己搏一下,却苦于资金困扰;另一方面想将专利一次性转让给企业,却由于价格原因迟迟没有谈成。

有人使用却不给钱

年已62岁的刘耀友的境遇更令人唏嘘。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现住在一间9平方米的小房里,1988年就申请了磁化杯专利,是第一个磁化杯专利的拥有者。当时每月工资只有七八十元的刘耀友将收入的大部分投进这些发明创造中。此后包括磁化杯在内,他又申请了5项专利。

由于刘耀友所要求的授权保护范围是磁铁安在茶杯的底部,而市场上的磁化杯是将磁铁安在杯子的周围或杯盖上,所以这些生产和销售磁化杯的公司被认为不算侵犯他的专利权。对此,刘耀友并不认可,他说,后来有一两家公司签了专利使用协议,不过最后却没给钱。为了追回自己所得,在近两三年里,尽管每个月只有320元的退休工资,单身一人的他却已经将当年的发明热情投入打官司里了。据新华社


来源: 每日商报  作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