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2个世界水日。今年,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水和灾害”,我国的主题为:“人水和谐”。记者近日来到舟山嵊泗县,走访了这里的海水淡化基地。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今天,全球及我国的淡水资源危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有效途径,人类能否从广袤的大海里,廉价地、大量地提取淡水?
在舟山嵊泗花园镇1600吨的海水淡化基地,记者看到,黑色的橡胶水管一头连着东海,一头连着海岸上的海水淡化基地。咸涩的海水,每天从这里变成淡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千家万户。当地百姓说,以前我们是“守着大海缺水喝”,如今这根黑色的水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命线。
浙江有3061个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岛,这些海岛的居民饮水一直有困难。解决海岛乃至沿海地区的淡水紧缺问题,是保持这些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东海水是浙江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与产业的前提。在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的技术支撑下,浙江创造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史上的多项第一:1997年,舟山嵊山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规模(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站;2000年,首次采用压力式能量回收装置,在舟山嵊泗建立起千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今年7月,这里将建成31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基地……加上在舟山普陀、台州玉环、温州洞头等地在建和待建的海水淡化站,全省今后几年内海水淡化日产水量有望超过10万吨。
海水淡化承载了人类几百年来的梦想。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最早在国内开展了膜法海水淡化研究,并先后在我国率先建成了日产百吨级、千吨级和万吨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使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上了一个台阶,成为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我国海水淡化已具备了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首席专家高从堦研究员说,去年年底由杭州水处理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的山东荣成5000吨/日的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一期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万吨级海水淡化的设计和工程能力,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等容量的世界先进水平,每吨海水淡化水的成本已降至5元左右,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未来10到20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正参与《全国海水利用中长期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高院士说,规划已初步将我国海水淡化的发展目标定为:2005年海水淡化日出水量要达到15万至20万吨,2010年达到50万吨,2020年达到150万吨。
据介绍,由国家发改委立项的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及其组器技术产业化项目已实施了3年,今年将形成年产液体分离膜120万平方米的能力,该项目建成后,将以杭州为中心,届时浙江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