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冯骥才谈浙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属国内一流
www.zjol.com.cn  2004年03月2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昨天,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和港、澳、台专家学者共计100多位代表喜聚杭州,就如何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进行为期3天的研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对浙江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看法。
   
    浙江保护力度国内一流

    新闻事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中国民协)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下简称抢救工程)于去年启动。浙江成为首批开展普查的15个试点省市之
一。

    冯骥才:中国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化版块还存活着,吴越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就是其一。 但也因为吴越文化很古老,文化密度很大,种类很多,加之浙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历史文化植被就更容易被破坏。

    听说今年浙江要拿500万来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这样的保护力度在国内是第一流的。浙江的群众文化素质比较高,民间保护意识也很强。我是宁波人,经常听老家的讲一些保护文物古迹的事。听说杭州还有个小伙子,为了保护一座老房子四处奔走,真得很可爱。
   
    当务之急是尽快摸清家底

    新闻事件:抢救工程的主要工作是摸清文化家底,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先期采样、制作范本等保护抢救。目前浙江的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已经启动,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冯骥才:民间文化不仅有其自身价值,它还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特色、凝聚力的载体。我们必须对之进行保护,但是保护哪些,哪些要率先保护,我们尚不清楚,所以首先要搞清家底,进行民间文化的普查工作,然后分类整理,一一记录。

    浙江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把普查工作抓起来。普查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大纲,成立专家委员会。再组织培训一部分人员,开展拉网式普查,一个村落一个乡镇地去考察。摸清了家底后再整理分类,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保护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乌镇就是一个保护古民居比较好的方式。保护方案要包罗万象,有一个时间跨度。
   
    可以尝试但要预防变质

    新闻事件: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正筹建“全国民间艺人库”,征集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民间绝技绝活、民间传统手工艺。目前已有100余位民间艺人入库。街区还将在五一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艺人入驻街区,向游客展示各自的手艺绝活儿。

    冯骥才:我们要抢救保护的是“文化遗产”,与一般的民间文、民间工艺还是有区别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应用性文化,如果进入市场就必须成为商品,容易变质,如有的古镇居开发旅游后破坏得挺严重的。民间艺术如何在市场里存活,却又能保持它的纯朴性、原生态,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研究。 

    但我们并不反对采用各种形式,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再来研究。日本的向扑就是非常古老的运动项目,但直到现在仍保持着最古老最传统的仪式,而且现在依然很受欢迎。
   
   
新闻事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今年计划出台实施。

   冯骥才:听说贵州有个少数民族村落,以前有个法国女人专门去收集当地女子的嫁服,大量运往国外。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上,我们非常需要一部法律。但法律只是阻止而已,保护还需要我们去做。

    今年我们重点做5个项目:出3套图文并貌的书,即县卷本的“中国民俗志”、“中国民间文学全书”和省卷本的“中国民间美术图录”。中国目前有2500至2700个县,县卷本就是每个县出一本,民俗志以每本20万字算,起码得5亿字以上。民间文学全书将首先启动“民间故事”,设计请当地人用当地口音在当地地头上讲故事,估计达7亿字
以上。启动2个专项普查工作,即中国木板年画、中国民间剪纸。因为这2个是普遍存在的民间文化艺术。而且中国民间剪纸目前正在申遗。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通讯员 章海良 孙仲杰 本报记者 钟黎明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