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如一日的石头情
www.zjol.com.cn
2004年04月0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客厅里是石头,书房里是石头,车房里还是石头。不久前,记者来到黄岩,走进了应太松老先生的家。这个家,简直就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应先生对石头感兴趣,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青春年少的应先生被单位推荐到省地质队帮忙。4个月的专业培训,3年多的找矿生涯,使他对各种石头有了很好的辨别能力。
1960年4月,应先生和他的队友们来到临海小岭找矿。在找矿过程中,他发现了鱼化石。完好无损的那块,送到省里鉴定去了,有裂缝的那一块,自己留下。现在,这块化石还保留在书房里。后来经鉴定,这块鱼化石是侏罗纪晚期的,距今已近2亿年了。
不过,那时由于工作忙,应先生还没有把收藏石头当作一回事。直到1995年前后,才对收藏感兴趣,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
应先生收集石头,主要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到各地寻找或购买。有时,也专门跑到宁溪山里或老家仙居双庙的溪滩里拣。
2001年4月,他和爱人一起到三峡旅游。到达目的地后,人家是看风景,他们却到溪滩找石头。《巫峡明珠》、《双虾戏水》等都是那次拣的。还有一块石头,上面是黑的,中间是白的,下面是灰的。他一看就知道,这是由于当时火山喷发,岩浆、灰等融合一起形成的。
欣赏那些石头,会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块叫《雁归》的石头,4只大雁排成一行,另一只则展翅欲飞。《鱼乐图》里,一条鱼高翘着头,另一条正在游泳,上面,是一些水草。《金鸡报晓》、《玉兔怀春》、《蓬莱仙境》等石头惟妙惟肖,可爱极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图案全是天然的,毫无雕刻之处。
应先生家里的石头,都配了一个好听的名字。1997年在宁溪拣的那块,命名为《龟兔赛跑》,这块石头,当时看着就像,题目就脱口而出。而相当一部分石头的名字,是带回家后,慢慢琢磨出来的。像《跳舞》,是从老家仙居拣的。起初,看不出什么名堂,甚至想把它丢了。放在地上好长时间了,有一次,看着看着,突然冒出灵感,这图案看起来像一位少数民族的姑娘在跳舞。于是如获至宝,马上给它做了一个精致的底座。
“每当拣到一块好的石头,或者给石头起了一个得体的名字,那种感觉是别人无法体会的。”看着满屋子的石头,应先生觉得这是他人生的最大乐趣。
在应先生的影响下,应太太也迷上了石头。不管是外出旅游寻找石头,还是在当地溪滩拣,老太太总是一起帮忙。有时,还在起名上出些主意。他在省电视台工作的儿子非常支持老爸的业余爱好。每次出差回来,总忘不了给老爸带些石头回来。三年前,他的儿子到埃及拍片。回国时,背了四五十公斤的石头。
位于客厅背后右侧的一个陈列橱里,是来自埃及的石头。有《千古遗韵》、《望穿秋水》、《朽木不可雕》等,记者看到,一块名为《企鹅望月》的石头,头部像车床加工过一样光滑。“那是经过沙漠风打磨练成的,与本地水冲而成的石头不一样。”应先生解释说。
应先生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字,其中有两句是“万物常随天时去,惟有顽石依旧坚”。那是他早年在临海读师范时的同学、著名书画家高天祥先生写的。这不仅是那些石头的写照,也是应先生本人的写照。
来源:
台州晚报
作者:
余海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