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大山播洒希望
www.zjol.com.cn
2004年04月1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群山逶迤,细雨淅沥。去年农历腊月廿四,市长王永昌冒着严寒第三次驱车来到他联系的村——距新昌县城45公里的沙溪镇上董村看望慰问和指导工作。“我们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010元,比2000年增加了1700多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比2000年翻了四番多;老年活动中心、公厕、自来水等一批民心工程相继完成,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听完村干部的汇报,看到这个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村强民富的新农村,王永昌市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是什么使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村子富,关键看干部”
三年前的上董村,不但村落后,干部也后进。“要想村子富,关键看干部”。懂经营、会管理的村支书俞春国一上任,就要求每位村干部要带头维护班子的威信,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把村里优秀的青年吸收到党、团、妇等组织中来,以增强班子的活力与后劲。在村“两委”办公室和会议室,村“两委会”工作规则、“同心工程”、“星期三”随岗制度、重大村务公决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都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针对部分党员干部长期存在的“无为”、“想为也难为”的精神状态,村党支部一方面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确定每月15日为村党员干部学习日,另一方面又每年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同时,支部成员还带头参加了县委党校的农干大专班。村级班子建设的强化,使村干部的观念新了,方法活了,作风实了,抓各项工作的思路也明了。
靠山“吃”沙石,越“吃”越有味
上董村拥有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可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乡镇“学教”活动期间,有位县领导到该村调研,群众随口说,“我们村少的是钞票,多的是石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经过了解,这位领导建议村委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资源开发上。“石头也能做文章”。在几位村民自筹资金小打小闹办石材厂受挫后,村支书俞春国决定利用另一种方式推销毛石,改变窘境。2001年11月,他带着毛石去宁波推销,正巧碰到山东永泉石材有限公司老板孙永泉。十余天后,孙老板就派专业人员到上董村作了实地勘察和储量调查,并当即拍板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开发。目前,已建成三个矿区,6条成品生产线,产品打入了北京奥运场馆。
花岗岩开发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支部一班人,他们借鉴花岗岩开发的成功经验,根据村附近的山都有泥少沙质多的特点,又把开发的目标放在了山沙上。2003年,又成功引进宁波一家企业,投资400万元,开发山沙资源。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头五年每年就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以后还将逐年增加,就地转移劳动力120多人,每年增加农民收入100多万元。同时通过场地建设和出租,村里的运输业、饮食业等“三产”服务也得到相应发展。现在,上董村靠山“吃”沙石,越“吃”越有味了。
上董村村民素有采摘加工杨桐柃木的习惯,村“两委”将此作为主导产业,积极提供场所、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引导发展杨桐柃木基地500亩。去年,仅此一项收入就达到80万元,人均增收1600多元。
村里有了钱 办事有“底气”
村集体有了钱,为群众办实事也有了底气。村里出资两万元,聘请县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对村建规划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设计;投资43万元,投入义务工2000工,完成了4000米村道硬化,使昔日的坑洼泥泞,变成了如今的平坦大道。错落有致的22盏路灯,使昔日黑漆漆的夜晚,变成如今的华灯闪烁。还有漂亮、整洁的垃圾房和公厕,平坦、宽阔、美观的护村堤坝,修葺一新的旧祠堂……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村“两委”未雨绸缪,投资8万余元,新建了一座自来水塔,从七八里外引来清洌的甘泉,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问题。面对去年几十年不遇的旱情,该村不仅没有发生缺水断水,甚至还有余水供应给邻村的村民。
来源:
绍兴日报
作者:
通讯员 章国扬 蒋悦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