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吴训威
www.zjol.com.cn
2004年04月1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初春时节,红茶花开遍三江六岸。宁波大学电路与系统研究所传来喜讯: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所终于通过严格的验收,一举成为宁波市重点实验室。年轻的学者们在举杯相庆的时候,把一束鲜艳的茶花放在导师吴训威的遗像前:吴老师,您亲手创建的实验室,在您培养的学生们手中欣欣向荣!
吴训威,一位睿智而又勤奋,在电子学理论王国不懈攀登、成绩卓著的科学家;一位严厉而又慈爱,在大学校园里从教40年、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一位淡泊名利却身兼数职,谦虚谨慎又备受爱戴的知识型领导干部。
生前,他总说自己平凡得像一块山石,尽管他有着一长串令人羡慕的头衔和荣誉:市政协副主席、宁波大学信息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IEEE高级会员、全国政协委员……
他逝世半年多了,但他最后工作的地方———宁波,依然深切地缅怀着他。
在电子王国纵横驰骋,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兴衰紧紧相联
2003年元旦凌晨,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吴训威在妻子的帮助下把新的年历挂好。像往年一样,他习惯地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房,然后拿出一本新的练习本,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上了这一年的奋斗目标:申报博士点成功。他摸了摸已经花白的头发,笑着对妻子说:“我今年才63岁,不算老吧。我估计活到90岁不成问题,我还能为国家再干20年呢。”
看着身高1.80米,虽有些憔悴却依然豪情满怀的丈夫,妻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她怎么也没想到癌魔正悄悄地侵蚀着丈夫魁伟的身躯。在她的印象中,丈夫一生勤勉,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从不知疲倦。每当人生的转折时期,他听从祖国的召唤,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科学事业紧紧相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计算机在国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历经十年浩劫,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应用上,都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那时候,许多人都耐不住基础理论研究的清贫和寂寞,放弃了研究,有的干脆下海做生意。但吴训威对这份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理论研究工作甘之若饴。他敏锐地意识到,不占领计算机电路设计研究的高地,中国的电子学理论研究永远会落后于人。于是,他把目光盯在了当时国外的计算机研究热点———多值逻辑研究上。这是新一代电子计算机多值电子电路设计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生了5年肝炎的吴训威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动力,他忘我地投入到电子学理论的研究上来。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时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往往一进实验室就是一整天。
1986年8月,吴训威远涉重洋来到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进行课题研究。印第安那大学尽管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可供他查阅,但这对于过去仅学过俄语的吴训威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吴训威又拿出他大学时代的聪明勤奋,找了一位美国人苦练英语,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他的英语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美国的一年半时间内,吴训威和他的导师共完成了13篇论文,在多值电子电路设计理论上取得了重大进展。1987年,在波士顿举行的第17届国际多值逻辑学术年会上,吴训威的论文成了各国科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电话信使报》誉为“电路设计的突破”。
当年,吴训威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带着他的成果,回到了祖国。在以后的几年里,他继续深入研究,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了计算机电路设计开关级设计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把数字集成电路的最小构造单元从门电路转为开关元件,从而使电路设计用最少的元件、最简单的内部电路结构,在同样的硅片面积上可集成更多个单元电路,达到高集成度的目的。此前在国外虽一直期待此项设计技术,却始终未达到这一成果。吴训威的理论无疑在国内外都是首创的。
九十年代后期,国际计算机研究的热点转向了低功耗。此时的吴训威年过半百,而且在多值逻辑研究领域可谓功成名就。有人劝他,转变研究方向难度太大,万一不成功,岂不让人笑话。但始终站在科学前沿的吴训威认识到:低功耗设计技术的突破,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21世纪迎头赶上世界一流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知识分子是以自己的名声为重,明哲保身,贪图安逸?还是以祖国科技事业的繁荣为己任,荣辱不惊,负重前行?吴训威选择了后者。
1996年,吴训威再次赴美,来到南加州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的两年里,他以极高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善于总结和创新的吴训威把开关级设计理论应用到低功耗研究上,得到了美国总统奖获得者PADRAM教授的认同。他们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合作研究。之后,他同样谢绝了美国学者真诚的挽留,再次回到祖国。
上世纪的最后一年,就要跨入花甲之年的吴训威迎来了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宁波市政府和宁波大学向他发出了殷切的呼唤。谢绝了国外优厚待遇的吴训威,知道宁波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宁大电路与系统学科几乎是个空白,要在短时间内,为宁波在这个科研领域开创新局面,要付出何等的艰辛!但他同样知道,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渴望着高精尖的人才,渴望着尖端技术。这年9月,吴训威来到了宁波大学,任信息学院执行院长。
为了宁大的学科建设,吴训威日夜操劳。但在那样的繁忙中,他始终没有放松在科研上的攀登。吴训威一边继续他的低功耗设计理论研究,一边针对宁波经济发展需要,组织人马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太忙了,他抓住一切时间思考问题。有时候,他边吃饭边想问题,吃着吃着就走了神,甚至连手中的筷子掉了都不知道。
吴训威最喜欢利用晚上的时间搞科研。在杭大时,他书房的灯就是教工宿舍最后熄灭的那一盏。到宁波后,为了把白天的时间抢回来,他更是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每天晚上他都要泡上一杯浓茶,走进书房就不肯出来。妻子提醒他要早点休息,不要超过12点钟。但他总说:“我晚上做事效率高,有灵感。”
尽管年过花甲,但吴训威的精力绝非一般年轻人能比。就在2003年的正月初一上午,宁大教师蒋刚毅打电话向吴训威教授恭贺新年。从电话那头传来的沙哑声音里,蒋刚毅判断吴教授肯定又加夜班了。果然,吴训威在电话那头欣喜地说:“干了一夜,总算在新年到来时,把手头这个课题结束了!”
2003年,吴训威的事业迎来又一个顶峰,他的低功耗集成电路研究取得成功,包括中科院4位院士在内的8位国内电子学及集成电路方面的著名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此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将对我国的集成电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一年,他继2001年后,再一次被省人民政府推荐,并被提名为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但就在这一年的3月,他却被查出患了多发性肝癌,并在当年10月离开了人世。他没有按他的计划,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再干20年。但他用自己的执着与刻苦,在他挚爱的电子学理论研究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后承担了20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国际重点合作项目2项;发表学术著作1部,学术论文286篇,其中138篇发表在国内外高级刊物与国际会议论文集上,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86篇。作为第一获奖人,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浙江省科技进步重大贡献二等奖1次,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从教40余年,他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科研接班人为己任
2002年教师节,宁大校园内。宁波市市长金德水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这位受人尊敬的老教授献上鲜花,市长紧紧握住他的手,祝贺他从教40年,桃李满天下。吴训威淡淡地笑着。这位全国优秀教师的眼睛里满溢着教书育人的快乐。
从教40年,吴训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无私地传给他的学生。自1962年起吴训威就一直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担任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10余门基础课的教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给本科生开了“数字电路”课。起初,同学们反映吴老师上海口音太浓,不太习惯。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听他的课。学校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结果吴训威的得分高居榜首。吴训威系统而浅显地讲解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有意识地把国内外的前沿研究与先进信息贯穿在课堂上。许多本科生就是听了他的课后对数字电路产生了兴趣,从而决定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现任浙江大学副教授的杭国强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1996年,师从吴训威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杭国强受老师委托,到他的书房里查找资料。打开吴训威的书柜,他蓦然发现了七八套“数字电路”教学备案,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排列着。他明白了,即使是给本科生上课,吴老师每年都更新教案,总想使学生得到最新的启发。
2002年,宁大要求教授为本科生开课。已多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吴训威,花了很长的时间重新备课,并亲手制作了全套多媒体课件。他的授课内容独树一帜,讲法独辟蹊径,以致于他的备课笔记几成一本专著。同学们说,吴老师的课深入浅出,把复杂的电子学理论讲得透彻明了。
带硕士生、博士生,吴训威更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受他指导的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之强是全校公认的,他到宁大后的两年里,由他的研究生参与撰写的论文就有37篇发表;在1991年至1998年期间,原杭州大学共有28人获研究生的最高奖———竺可桢奖学金,其中有3人是他指导的。
别的研究生羡慕吴训威的学生有如此的成就,但他的学生却谨记导师的忠告:“搞学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教40年,吴训威把严谨治学的学风传给了他的学生。
吴训威自己忘我工作,严谨治学。他一生发表的论文近300篇,每篇论文的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实验,每一个判断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严密。他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学生这样做。
宁波大学副教授汪鹏君至今记得读硕士研究生时跟吴教授写第一篇论文的情景。在师从吴训威攻读研究生之前,汪鹏君已在某高校任教七八年,而且已发表过多篇论文。但没想到当他信心十足地把论文交给吴教授时,得到的评语却是:“不要以讲稿的形式写论文,请全文修改。”汪鹏君只得认认真真地将论文全部推倒重来。不想等第二稿交上去才隔一个晚上,第二天,吴教授就拿着满是圈圈点点的论文来到他的寝室。汪鹏君一看,真是又感动又惭愧:吴教授可真是仔细,连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没有想到,这篇自认为还不错的论文居然一遍遍连改了6次,直到第7稿才通过。像这样的事,吴训威所带的学生几乎每一个都碰到过。汪鹏君说:“事实证明老师是对的。他让我养成了撰写论文的良好习惯,使以后的投稿命中率几近百分之百。他教会我搞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
吴训威除了教学生做学问之外,更用自己的行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自1986年起,吴训威5次出国,多次谢绝挽留,每次都按期返回,报效祖国。他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到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但他与出国留学的青年和学生保持经常的联系,勉励他们好好学习,掌握高新尖端知识,同时,不断地向他们介绍国内的情况,要他们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回国工作或为祖国工作。在他的人格影响与周到安排下,2000年,在韩国留学完成学业、双双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夫妇蒋刚毅、郁梅,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并选择了宁波大学。回国后,夫妇俩都被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争取到了多项科研项目。蒋刚毅当年晋升为教授,郁梅晋升为副教授。
多少年来,吴训威生活朴素,热心助人。他常用的手拎包是许多年前一个会议的纪念品,不过十来元钱,可他一直舍不得扔。但就是这么一位节约得几近“抠门”的人,常年资助着一位贫困山区的儿童。2003年9月,重病缠身的吴训威得知学校正在为“生命绿卡”筹集资金,他马上托人将1万元现金送到学校。他的行为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人,尤其是他的学生们。在宁大,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已蔚然成风。
浙江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沈继忠教授在他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把特别的谢意送给了吴训威。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正是他不断地给我热情的帮助,使我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这也是所有吴训威的学生心中的话。
吴训威曾说:我喜欢搞科研,我取得的成果就是对祖国的贡献;我更喜欢当老师,我教出的学生就是留给国家的一笔财富。的确如此,吴训威走了,但他培养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仍然在科技、教育战线的前沿默默工作,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
知识型的领导干部,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2003年8月,天出奇的热。化疗没能控制吴训威的病情,此时,癌细胞已扩散到肾上腺、腹隔膜、肺等多处,胸腹腔都出现了积水,拳头大的肿瘤压迫着全身的神经,极度消瘦的吴训威已无法躺下来休息。漫漫长夜,他只能坐一会,躺一会,痛得厉害了,就从房间的这一头踱到那一头,再从那一头踱到这一头。此时,宁大正要为他申报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对病情一清二楚的吴训威对自己的荣誉并不放在心上,但他知道这是学校科研能力的展示,是学校与学校实力的比较与竞争。他明白,这也许是自己作为宁大教授最后一次为学校出力了。于是,他不顾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劝阻,将助手、研究生一次次请到家里,一起商讨制作申报材料。他已不能长时间讲话,每讲一段就得歇一会儿。他更不能长时间安坐,商讨中间,他只得不停地起来走走。这样经过20余天,近百页的材料终于完成了……看到精细而严密的材料,原信息学院的党总支书记颜晓初泪湿衣襟:这几年,为了信息学院的学科建设,吴训威真是呕心沥血。
到宁大后,宁波市和学校领导对吴训威十分重视和关心,并为他创造了优越的工作环境,他常说:“宁波市、宁大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要多做些贡献。”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起初,吴训威认为自己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怕任执行院长不合适,但看到这所新兴的大学在科研力量上相对薄弱,迫切需要有人传帮带时,他又感到义不容辞。
他深知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支柱在于人才。一方面,吴训威不拘一格全力举荐和引进人才。除了引进蒋刚毅夫妇这样的年轻人外,吴训威提出了“为我所用”的人才观,原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副主任范雅俊教授刚退休,吴训威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将他引入帮助建设宁波市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另一方面,他又注重合理培养使用人才。他送年轻的教师深造,请专家进学校开课指导,在短时间内帮助年轻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在他主持工作的三年间,信息学院学术队伍得到了快速壮大,高级职称人员由38名增加到46名,其中正高级专家增加4名;研究生学历人员由54名增加到63名,其中博士增加5名。
在宁大的4年时间里,吴训威带着一班年轻人,从无到有,创建了“宁波大学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宁波市新型数字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宁波分中心”。他还负责创建了宁波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两个硕士点。在短短的4年内,他把宁大乃至宁波的电子学科研水平提升了一大步。
除了担任执行院长的职务,2001年7月开始,他担任农工民主党宁波市委会主委,2003年4月,他当选为市政协副主席。他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参政议政。
农工党宁波市委的会议记录本上清晰地记录着吴训威主委的工作印记。从2001年11月底到2003年8月5日,他拖着病体参加最后一次常委会。吴训威在百忙中几乎主持召开了所有的常委会、主委会和主委办公会议。在他任主委的几年里,农工党宁波市委的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在反映社情民意、参政议政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几年,农工党完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宁波市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研究”等调研材料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些意见建议已经被采纳和实施。
2003年3月,刚刚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吴训威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会前,吴训威准备了很长的时间,经过充分调研,结合宁波大学申报博士点的例子,提出:现行的高校建设管理体制过于论资排辈,国家应当鼓励和支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加快学科建设,以满足沿海地区的人才需求。3月12日晚上,吴训威感到肝部剧痛,但他坚持把提案修改润色完。第二天,痛得实在难以忍受的吴训威找到了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去北京朝阳医院检查,结果大出人们意料:这位始终精力充沛的人肝部多处发现肿瘤,大的已有7到8厘米!
从检查到手术到最后病逝,死神只给吴训威留了7个月。在这7个月里,尽管人们极力隐瞒,但吴训威通过电脑查询比对,对病情了如指掌,因此他始终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一方面,他积极配合治疗,寻求更新更好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他忍住病痛,悄悄地安排了所有的后事:科研项目的结题与安排、研究所的工作由谁负责、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如何安排、研究生毕业论文谁来指导……一桩桩一件件,安排得妥妥当当。
2003年10月16日,昏迷中的吴训威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脸上略带笑容,走得那样安详。
那天,省市领导来了。时任市委书记的黄兴国走出病房,伸手摘下眼镜,拭去悲痛的眼泪,可刚抹过一次,泪水又情不自禁地淌下来……
那天,吴训威的学生来了。他们围在恩师的遗体前,个个泪流满面。有些在外地的学生,一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就在电话那头失声痛哭起来……
那天,正是“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地球的日子。没有人会把“神五”与吴训威联系起来,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像吴训威这样追求民主、科学、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执着与努力,中国的科技事业才会日新月异,中国才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
记者唐慧卿 陈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