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永嘉昆剧传习所接到全国政协的邀请函,邀请他们于今秋赴京参加全国性戏曲调演。届时,国家领导人将莅临现场观看昆剧。
永嘉昆剧传习所是全国目前仅有的7个昆剧团(院、所)中惟一的“县级所”。1999年1月28日,振兴永昆的号角是在市文化局的一个简陋的会议室里吹响的。当时本报记者也参加这个后来被称之为永昆振兴史上的“遵义会议”,由于发言十分踊跃而已到午时,工作人员只好给与会者递上饼干充饥。5年来,被戏剧界誉为“幽兰”的永昆不负众望,曾先后应邀赴北京、香港、台湾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掌声雷鸣。但永昆目前依然面临资金紧缺、人才紧缺、前景未明的尴尬局面,“幽兰”还未璀璨。
林媚媚,63岁,永昆老艺人,对艺术追求执着,5年来,伴随着“永昆”的振兴之路,她辗转各地舞台演出,人称“花甲小生”。她的家本住在温州市区,但为了手把手地授艺永昆的新弟子,她目前居住在永嘉一处简陋的民房里。前天下午,在永嘉大会堂的排练场里,林媚媚敞开心怀对本报记者细诉永昆这濒危剧种走过的艰辛路。
我不来,你也不来,那永昆又怎么拯救?
林媚媚系上世纪五十年代温州戏曲训练班的首届学员。1958年开始在原永嘉昆剧团工作,当时永昆曾火爆一时。1965年,丈夫在部队,林媚媚惜别了永昆舞台随军。其后不久,永昆剧团解散。1983年,她重返温州,又开始和原先的师兄妹重演永昆。永昆老艺人中,目前还能登台表演的已屈指可数了。
记者:这么多年来,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持您参与永昆的振兴工作?
林媚媚:在我的内心深处,昆剧的悠扬时常响起,它让我有一种责无旁贷的感觉,我要让它更为悠扬地流传下去。我不来,你也不来,那永昆又怎么拯救和振兴呢?
这种感觉随着年岁与日俱增,时间流逝,永昆不少原汁原味的独特艺术韵味已濒临失传。这些永昆独具的东西是今后永昆发展的赖以生存的瑰宝。趁现在身体还行,我得抓紧传授给年轻弟子。不然的话,我会有一种负罪感。
记者:你的家人是怎样看待您的?
林媚媚:我的先生对我很理解,他觉得我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多亏了他,因为我老呆在永嘉,我们家的一些家务活都是他在干。
记者:老艺人中,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林媚媚:我的老师杨永棠,杨银友等前辈,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人格魅力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杨永棠先生对我要求很严格,手把手地教我,我的每一出戏他都亲自来看。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先生们时常会在月光下练戏,借着月光的影子看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了。我现在有些后悔,没把他们的技艺全学到手,所以我要把自己的技艺全部传授给我的弟子,不留遗憾。
学生的获奖我最高兴
永昆目前是全国所有的昆剧团中惟一进入北京大学百年礼堂演出的,演出的剧目为《张协状元》。当时,能容纳70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不少学子拿着自己画的“张协状元”素描像上台要求签名。
记者:永昆近些年获得了不少奖项,您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这么多奖项中,您最看重的是那一项?
林媚媚:我对自己的荣誉看得很淡。不过,去年我的学生们演的《杀狗记》获得全国第二届昆剧调演优秀表演奖时,我真替他们高兴,他们还年轻,需要鼓励。
记者:永昆近几年先后赴苏州、北京、香港、台湾等地演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林媚媚:观众的认可和场面的火爆令我很激动。在苏州参加首届全国昆剧演出时,谢幕后,不少观众请我们签名合影,把我们当“星”追。在香港、北京等地,不少戏迷对我们说,我们是追着永昆在看。在北京,一个外国留学生为了和我们聊天,把自行车搬到我们乘坐的大巴上。
永昆不仅仅属于永嘉的,还属世界的
永昆传习所现暂租在一处民宅中,条件简陋,舞台设备低廉,有演出任务时,不少演奏、舞台工作人员需外借。
记者:振兴永昆目前还急需做哪些工作?
林媚媚:这些年,永嘉县政府确实很重视振兴永昆的工作,永昆不仅仅属于永嘉,还是属于温州、属于浙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永昆应该有自己的场地和像样的演出设备。此外,应赶紧把永昆老艺人召集起来,把他们身上的“技艺”整理传授给新一代的永昆传人。另外,还得再招一批“新生血液”补充到永昆传习所来,不然又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记者:在振兴永昆的过程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林媚媚:领导的重视和同行的无私。这不是套话,有一次我们的演出经费一时没有着落,县文化局局长私人垫了三万元,主管副局长垫了两万,所长陈嘉英垫了五万元。我们的一位名叫黄光利的艺人为了永昆,也奉献了很多。
我不认为永昆没有市场
2002年,当地有关部门曾欲促合永昆与企业“联姻”一事,但最终因企业认为其无宣传利用价值,而不了了之。
记者:您觉得永昆走市场化之路能养活永昆自己吗?
林媚媚:我觉得演出市场如经营得当,我们的自身各方面条件也达到市场要求的话,永昆就有市场,能生存下去。
记者:现在有很多剧团和企业联姻走向市场,这方面,您考虑过永昆走这条路吗?
林媚媚:这个问题我也多次想过。永昆确实可以与一些企业联姻走上市场。企业也完全可以借助永昆的牌子和魅力去塑造企业的文化形象。外埠也有不少这样的成功例子,但很可惜,温州的企业还未能真正认识到永昆的价值。永昆是什么?永昆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果有企业愿意出个几十万元借助永昆来宣传企业,确实是物有所值。像法国有家企业包了一剧团,结果企业形象、知名度一下子打开了。可惜现在温州的企业对永昆的价值认识不够,好像永昆没什么用,也就是到农村去演出而已。其实,永昆除了走城市化之路外,同时它也可以做为楠溪江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楠溪江搭个古戏台,和丽江一样吸引国际友人。
我希望永昆能与其他六大剧团齐头发展
永昆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原称温州昆剧,是流行于浙南闽北的古老地方戏剧剧种。温州是宋元南戏的故乡,在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史上,温州有着特殊的地位。而明清以来流行于温州地区的永嘉昆剧,与宋元南戏一脉相承,它的声腔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戏曲史上罕有的宝贵遗产。著名的昆曲大家俞振飞曾言: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记者:您最希望永昆最终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林媚媚:我希望永昆能尽快地从现在的“传习所”向昆剧团发展,与其他兄弟剧团共同活跃在舞台,永昆的实力和艺术魅力确实应该如此的。但就最近的两三年来,我希望永昆能有自己的演出剧场和稳定演出人员以及必备的硬件设施。
记者感言:永昆又到了一个坎上
永昆的重振之路已走了整整5年,这5年在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关注下,永昆走出了原先的沼泽地,并呈现出可喜的局面。但从老艺人林媚媚细述中,我们也看到永昆的尴尬的现状。永昆又到了一个坎上。
走过这个坎,永昆也便会迎来艳阳天,反之,也许永昆便会难以再振。
永昆面前的这道坎其实也就是古老文化如何焕发青春如何走向市场的命题。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一个可以真正称的上城市文化名片的剧种,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剧种,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再关注。
记者在听林媚媚细述永昆时,深深地为其对永昆的“责无旁贷”的精神感动。林媚媚说,我现在老觉得责任重大,不把自己的技艺早日传授给学生,心里就不踏实。
面对祖先的瑰宝和艺苑中的奇葩,感到责无旁贷和心里不踏实的又岂止应该是林媚媚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