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小剧种唱出了“大戏”
www.zjol.com.cn  2004年04月1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前不久,宁波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甬剧《典妻》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这是该项全国戏曲最高学术奖设立17年来小剧种首次获奖。能与京剧《曹操与杨修》、越剧《西厢记》这样的“大牌”戏剧荣获同奖项,代表地方小剧种的甬剧《典妻》,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突破。

    小剧种真的“没戏”了?

    多年来,小剧种地方戏一直面临着生存危机。全国340个剧种,有一半“有剧无团”常年不演戏,为人所熟知的不足50种。就拿甬剧来说,上世纪初曾伴随宁波商人的脚步进军上海滩,50年代曾有过8个甬剧团威震沪上舞台的辉煌。但由于舞台艺术的多样化,观众欣赏口味的多元化,甬剧逐渐退守发源地宁波。上世纪90年代初,甬剧几乎从城市的舞台上消失了,只有在农村舞台上演出。宁波甬剧团到了曲终人散的地步。

    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进行转轨变型?这引发了宁波市有关部门和文艺界的思考。

    看甬剧的现状,退守乡间多年,主打剧目还是《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传统戏,一些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年妇女,成了甬剧最忠实的观众,一看再看使她们几乎能把台词从头到尾背下来。陈旧的表演方式,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审美疲劳。甬剧需要与时俱进,而当务之急是没有一出像样的新戏,振兴又从何谈起?拿出一流的甬剧新作迫在眉睫。

    面对整个甬剧事业的青黄不接,戏剧资源的优化配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2年9月,整合了甬剧团、越剧团、歌舞团三方力量的宁波艺术剧院正式挂牌,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共同为新戏《典妻》而努力。

    全国英才创作地方戏

    虽则还是甬剧《典妻》,但创作人员却来自全国———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一级编剧罗怀臻来了。这位文华奖、田汉奖和三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历时一年,六赴宁海,拿出了3万余字的文学剧本。

    “中戏”导演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其敬来了。她拥有丰富的执导经验,屡获国家级大奖。剧本刚拿到手,曹导就说:“看了剧本,我们的戏已成功了三分之一。”之后,她全身心扑在了《典妻》的创作上。全国一流的舞美、灯光、服装、化装、作曲……都来了,他们的加盟,为《典妻》的成功增加了重重的砝码。

    宁波的演职人员更是铆足了劲———艺术剧院副院长、“梅花奖”得主王锦文担纲女主角。从头到尾演下来,她经常是满头大汗,疲惫不堪,可第二天还得继续排演,对此她从无怨言;国家一级演员杨柳汀熟悉甬剧传统表现手法,一时间难以转变观念,但还是竭尽全力完成了自我演艺生涯的重要转型。他感慨地说:“演了一辈子甬剧,从来没有这么‘折腾’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典妻》首演便大获成功。

    为传统戏注入新元素

    《典妻》改编自柔石的名著《为奴隶的母亲》。“一妻二夫、借腹生子”,演绎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次《典妻》运用了大量现代戏剧元素:虚实相错、时空变换、声光电水技术、大手笔的真实布景……这一切都十分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趣味。舞台上两束灯光巧妙地象征了母亲的两个儿子,这在甬剧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编织出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舞台上潺潺的流水、高高的马头墙和精致的宁式千工床,把宁波文化生动地展现给了每一位观众。

    审美口味颇高的上海观众被《典妻》人性化的主题感动了;古城西安的老百姓被《典妻》鲜活的浙东风情折服了;宁波大学的年轻大学生被《典妻》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50多场演出,5万多人观看。2003年11月,《典妻》来到东方之珠香港演出。按照香港的惯例,演出中间有15分钟的休息,而《典妻》在内地演出时都是一气呵成的。剧组精心安排衔接过渡,满足了香港观众的欣赏习惯。没想到中场休息有了意外的收获,很多观众迫不及待地你一言我一语对《典妻》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观众干脆跑到戏院大厅买了第二晚的票。当被问到能不能看懂《典妻》时,许多观众兴奋地说:“看得懂,有字幕呢。唱得很好,而且舞台好漂亮!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建新 见习记者 蒋一娜 本报通讯 员罗颖杰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