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浙江“许振超”:从工人到高工
www.zjol.com.cn  2004年04月2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全国各地都掀起“学习许振超”的旋风时,在我省也有这么一位出色的技术型劳模——1953年出生的周平现在是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的精梳技术员。他1998年时被评为杭州市劳模,1999年时评为省劳模,2000年被评为了全国劳模,2003年因为在精梳机领域的突出成就,被公司破例聘为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通工人走到这样辉煌的一步,劳动节前夕,他开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今年还得到了一个很开心的奖——省内十佳自考生。”作为一名工人专家,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周平身上都透出一股睿智、随和的气质。

  给“弹棉花人”拉棉条的高工

    1970年,17岁的周平初中毕业后来到位于萧山的原杭州第二棉纺厂当了名普通工人,从最底层的辅助工做起。“张艺谋讲他是个弹棉花的人,我其实就是个给‘弹棉花人’拉棉条的!”

    30多年来,周平从辅助工、修机工、保全工、平车队长、质量检查员一步步走过来。先后获得了电工、钳工证书,达到保全工七级技术水平,并拥有了高级工、技师资格证书及自学大专学历证书;在上海高技班学习,他因出色的成绩被纺织部教育司高技班聘为技术教师。

    2002年时,周平发现当时的精梳机器常常坏,一位民企老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听说周平对精梳机比较了解,就直接找到单位,想和他们一起研发新的精梳机。他们有设备,周平有技术,就一拍即合了。

  “他只把胃放在了家”

    这些年来,为搞好精并粗工序,周平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研究精梳机。走进周平50多平方米的家里,数量最多、最值钱的东西也就是书。“他是把心肺都放在了机器上,只是把胃放在了家。”采访时,周平的爱人笑着说,她1995年因病被截了肢。

    周平写的《精梳小卷粘卷原因初探》等三篇专业文章分别发表在一国家级专业刊物和省级专业刊物上。在这一领域做出名堂后,周平被邀请参加每10年一编、国内最权威的第三版《棉纺手册》中有关精梳两章的编写工作,1年多来,已经撰写了20多万字。上周,他刚交出书的终稿。目前,他参与设计制造的“精梳机”,也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他造出我省第一台新精梳机

  说起自己的机器,周平立刻来了精神,“老机器按现在标准来说,只能称为‘粗纱机’。它产出的棉纱线都比较粗糙,质量又不好,机器还经常‘罢工’。”周平说,有段时间,他可以称得上3年没休息了,因为24小时工作的机器一旦出错,最忙的就是他,有时为修好机器,他一耗就是一个通宵。

    想到旧机器的种种缺陷,更坚定了周平想设计新机器的念头。翻书查资料、设计、安装调试、维护修理,每一步都是周平在琢磨中走过来的,目的就是想让这些机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周平先后进行了12项技术革新,还设计了60多种零部件,有些还是他亲手制作。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002年初,他研制的一台精梳机运到厂里时,价格只有国产同类产品的2/3,进口机器的1/4,但在一些性能上却超过了它们。这台凝聚了周平心血的精梳机,目前还是我省制造的第一台调整精梳机。

    精梳机投放生产后,不仅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还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钱多少无所谓,有饭吃,有书看就好”

  现在技术工人越来越吃香,年薪10万元也不奇怪。很多人认为,周平技术这么好,又出书、设计机器,一定发了财。但周平说,他的薪水并不高,出书只拿了800元工作费,稿费要以后再算。设计出精梳机后,生产厂家送了一台给厂里做为酬谢,他个人并没什么好处。“其实钱多少无所谓,我个人觉得,只要有饭吃,有书看就可以了。”周平笑了笑说道。

    走出工厂大门时,门口保安问了句记者:“我们的劳模是个很普通的人吧?”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见习记者 吴乐乐/文 本报记者 程瑞鑫/摄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