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周平:我在机器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www.zjol.com.cn  2004年04月2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他只有初中毕业,却写成了国内最权威的棉纺专业书。
    ■他在车间一干就是30多年,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善于技术创新的新一代专家型工人,并被评为“全国劳模”。
    ■他说,如果生活可以重新开始,我仍选择做一名技术人员。
    
  
编者按
    周平原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从事的也是很基层的工种,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价值。他热爱自己的岗位,30年与机器打交道,从中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获得了工作的动力;他会学习肯钻研,后天的勤奋改变了先天的不足;正如他所说的,“有技术的人就不会被市场淘汰。”这是他的真实感受,也反映了新一代工人的价值和地位,为众多的工人指出了奋斗的方向。
    
  
感言
    
    大有前途——周平认为,浙江是个制造业大省,开发新机器最需要的正是大批有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
    
    工作动力——机器越来越先进,工人素质不提高不行。当初对付那些“老爷机”不成问题,但现在新技术新机器不断发展,不攻难关就被淘汰了。
    
    劳模作用——新时期的劳模仅仅无私奉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和大家一起进步。
    
    一技之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会落后于时代,不会被社会淘汰。
    
  
有知识才不会被淘汰
    
    今年已经50岁出头的周平是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纺部车间的精梳技术员。数十年如一日刻苦自学的他,4月刚刚被评为浙江省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来“浙江省自学考试十佳学员”。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把与国内权威专家一起参加的《棉纺手册》中有关精梳篇章的20多万字终稿寄出,满头花白头发的他微笑着告诉记者,这本手册相当于纺织行业里的《新华字典》,是一本技术工具书,能参与这样一本书的编写,他感到很自豪。
    
  1970年,年仅17岁的周平初中毕业后来到了位于萧山的原杭州第二棉纺厂(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的前身)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在工厂里,他先后做过搬运棉包的辅助工、修机工、保全工、质量检查员等工作。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周平家的生活并不富裕,然而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剩下来的那点钱几乎全被他用来买书了。即使这样还有很多想买的书买不起,到书店去抄书就成了周平一项重要的业余活动。萧山的新华书店成了他多年来除了厂里、家里之外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有时路过书店没带纸,他看到书上想要的资料,就抄在手上;有时连笔都没带,他就尽量背下来,赶紧跑回家默写出来。有的书萧山没有,周平就利用到上海、杭州出差的机会,跑到大书店去看。就这样,周平在书店“偷”到了不少知识。现在,走进周平那50多平方米的家,数量最多、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书了,视线能看到的地方,都堆满了书。
    
  跟着儿子学电脑
    
    
1992年,周平借调到厂技改办工作;1995年,周平担任了原杭二棉一个重要技改项目———1.8万锭生产线精梳并粗工序技术改造的负责人,这是当时厂里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首次起用工人担任技改项目负责人。
    
  周平对老的并条机、粗纱机相关知识可以说是熟门熟路,但对新的精梳并粗机械是陌生的。但精梳体现了经济效益,每吨精梳纱要比普梳纱贵上两三千元,一副重担压在了周平的身上。为了了解国内外各种型号精梳并粗机械的技术参数、性能和特点,他借来几大本说明书,想“先走一步”,而最薄的都有《新华字典》那么厚,而且全都是“原版英语”。不放弃任何机会的周平就运用原先的一点英语基础,借助于字典,逐字逐句阅读,作笔记。在把国外公司寄来要求确认的备件单翻成中文时,其中有一个零件的名称《英汉大辞典》里查不到,请教外厂的一位高级工程师也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特地赶到杭州求助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父亲,从他收藏的一本清华大学英汉机械辞典中查到了中英文对照的这个单词,最终弄清了它的含义。
    
  单单掌握理论知识,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真正要学到知识还在工作实践当中。周平发现很多复杂的纺纱工艺如果用计算机编程处理,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当时已届不惑之年的周平又跟着小学毕业的儿子一起学习计算机知识,而这在1992年还称得上是“时髦”事。没想到他也就此迷上了计算机,还成了这方面的“能手”,不时为朋友义务组装电脑。而他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在工作上还真发挥了大用场,有一次,一位外国专家在厂里调试一只产品,用手工计算需要一个星期,周平用自学的计算机技术编了几个程序,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外国专家赞叹不已。
    
  开发机器是一种乐趣
    
    每次谈到精梳机的时候,周平都流露出生动的表情:“车间精梳并粗工序是我亲自参加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管理的,我对这些机器有感情。”
    
  1998年,原杭二棉破产重组,周平待岗了四个月,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不少企业欲高薪聘请他,他也曾经动摇过,但最后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车间里管理的那一道道工序都是他亲自参加设计、安装调试、维护修理的,对机器周平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天都在琢磨,想让它们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为解决和弥补国产设备的缺陷,周平先后进行了12项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他还设计了60多种零部件,有些还是亲手制作的,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生产费用。
    
  2002年初,周平兼任浙江省棉纺织行业协会技术服务部主任,联系机械制造厂设计新型精梳设备,那段时间,周平几乎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往往为了一处小小的改动,需要翻阅大量资料,经常是早上确定的方案,到晚上却又推翻重来,还要经常跑到外地去取经。这时,有人以为他在捞外快,周平知道后,也没有多做解释,直到有一天,一台崭新的HSJ300精梳机运到厂里,价格只有国产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进口机器的四分之一,性能在某些方面还超过它们。这台凝聚周平多年心血的精梳机目前是我省制造的第一台高速精梳机。投放生产后,不仅提高了质量水平,还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乐在其中的周平表示,开发机器是一种乐趣,将心中的设想画成图纸,把图纸变成零件,零件又组装成机器,机器又能投入使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这里的苦与乐不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的。
    
  劳模就是与大家一起进步
    
    
周平的忘我工作是出了名的,青梅竹马的爱人戏称,他把心肝肺都放在工厂的机器上,只把胃留在家里。学习是他的空气,而工作是他的生命。正是贤惠的妻子对他工作的理解,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他,妻子承担了家庭事务,构筑了一条稳固的后防线,让周平没有后顾之忧。
    
  周平告诉记者,妻子原先是厂里的调度员,1995年初,她右腿患骨肿瘤而截肢。手术后拆线的第二天,工作在一线的他就把妻子接回了家,开头两个月,妻子只能躺在床上,家里无人照顾,他每天清晨买好菜后,待妻子吃完早饭,就把电视机打开,药片放在妻子的床头,床边放好凳子、便器,就去厂里上班。厂里职工知道后自发募捐了几千元钱为他的妻子安装了假肢,而他的妻子生活能自理后除了买菜,什么也不让他干,只希望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周平在自己熟悉机器性能的基础上,通过上技术课的方式,向职工传授有关知识。在车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长年挂着一块小黑板,那是他经常和大家讨论技术问题用的;在修理故障机器时,周平经常边修边教;对于进口设备上的英语,则利用工余时间给工人们翻译讲解。在他口袋里的记事本也多了一个功能:记录英语单词。
    
  目前已是浙江省棉纺织工程学会专业委员并兼任浙江省棉纺织行业协会技术服务部主任的“全国劳模”周平笑称,如果生活可以重新开始,他仍选择做一名技术人员。他说,越钻下去发现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而解决问题就会给他带来乐趣。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