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宁波“立体连环画”面临失传
www.zjol.com.cn  2004年04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位82岁、双目即将失明的老艺术家,固守着“立体连环画”的创作手艺,暗自叹息:独门“功夫”真要后继无人?
   
    1立方米大的连环画
   
  
日前,在宁波鄞州区姜山镇一座幽静的老宅里,记者见到了老艺术家陈文蔚和他的老伴徐女士。陈老师右眼已失明,平日仅靠左眼0.01的视力看这个世界。一说到呕心沥
血创作的“立体连环画”,老夫妻就激动不已。
   
  陈文蔚194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专攻山水,师承汪声远、潘天寿、俞剑华等大家。1952年开始,陈文蔚将兴趣慢慢转移到创作艺术模型上,换句话说,就是用模型再现中国古典名著、名剧。
   
  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他利用科学的“透视”原理,将戏曲中一幕幕的人物、场景雕刻在1立方米左右的大箱内,配上灯光、道具、布景等,投影出来,看上去就像一出小电影,用陈老的话说,这就是一本“大型、立体、透视的连环图画”。
   
    莱比锡国际博览展上获好评

   
  陈老告诉记者,从1952年-1962年(1959-1961年因故暂停)8年时间内,他创作了5部作品:《水泊梁山》8幕、《梁山伯与祝英台》12幕、《养蚕》14幕、《各地风景》14幕、《西厢记》16幕。1963年-1966年,艺术模型改组为“鄞县艺术模型团”,属集体所有,此后,陈老组织十来人又创作了两部作品:《红灯记》和《红岩》。
   
  完成一幕模型要耗时四五百工,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四五百天。陈老先设计、制作好每幕模型的图纸,再由木匠、雕工、缝纫工、五金工、电工、油漆工等师傅按图施工。“12幕《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了三四千工,我找了十来个工人整整辛苦了一年;16幕的《西厢记》耗时六七千工。”陈老说起自己的宝贝来滔滔不绝。
   
  完工后,他拖着那一个个“大箱子”到处奔波,宁波、杭州、苏州、无锡、长沙等地都留下他的身影,前后有两百多万人次参观了他这些艺术模型。著名戏剧家田汉亲笔题词称之为“雏鸡待哺”。
   
  1956年,陈老受国家外贸办之托,为宣传我国“丝绸之路”,制作的14幕模型《养蚕》,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展,获得好评。
   
    72只木箱烧了半年
   
  
当记者提出要看看这些“绝艺”时,陈老黯然。十年浩劫,他保存着的所有模型——72只大木箱都被当作柴火烧掉,整整烧了大半年。陈老劳动改造了5年,长期在雪地里写大字报,搞坏了他的眼睛。
   
  “我1975年改造回来后才知道心血被毁之一炬,所幸每次出外展览总需要宣传照片,还留下了一些资料。”除照片外,他还保存下了作模型用的图纸:平面的、立体的、实景的……一幕模型要十几张图纸。
   
    资金加人才,抢救艺术奇葩
   
  
视力越来越差,听力渐渐不行了,陈老时刻牵挂着这份手艺:这堆图纸真要成废纸?绝技就此后继无人?心有不甘的陈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他积极向各级文化局、有关人士反映情况。
   
  “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反映现实生活,也有反映历史真实的;既有对民俗民风民情的演绎,又有对中国古典名著、名剧的再现。作品被毁,技艺面临失传,是工艺界的损失。”去年6月,省文化厅表示,陈老的“艺术模型”有独特价值,抢救和合理利用是有必要的,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商讨。
   
  “目前最缺的就是人才和资金。”陈老表示,整个创作过程已深深烙在他脑海里,只要有毅力、肯吃苦的人才,及一两百万元左右的资金,就可以传承这一绝活。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杨清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