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生命教育缺失 谁来为我们煲一碗“心灵鸡汤”?
www.zjol.com.cn  2004年05月1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5月下旬,杭州将正式建立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心理危机,这个曾离我们很远的词汇,正在成为现实生活里真实而敏感的存在。事实上,由心理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让我们必须立即开始寻求危机的解决之道。

    积极正视和解决心理危机问题,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前不久,针对青少年中成长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后,国外就有新闻媒介评论说:“这表明,经历了20多年经济起飞过程的中国正在悄悄实现一种人文化的变革……”
    
  
扭曲的心理 成为许多犯罪的根源

    
2003年,两起特大杀人案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小的“地震”:黄勇,连夺17条人命;杨新海,杀害67人。在公安机关的调查及审讯中,这2人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目的性极强的杀人动机。

    “他们如此残忍无情的背后,就是心理长期被压抑、扭曲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和纠正,最终形成了明显的反社会人格。心理的扭曲是他们犯罪的根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认为。

    来自公安机关的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各地发生的一些重大杀人、爆炸等暴力案件,很多犯罪嫌疑人并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很多都是在“不顺眼”、“心里不舒服”等心理作用下的一时冲动,而这类案件还在逐年增多。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学者古南永认为,每一种犯罪背后都有它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现在的一些暴力犯罪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源:一是变迁频繁的生活,及由此产生的挑战和压力;二是无形的社会氛围,如外地人初到异地会感受到不亲切和冷漠;三是个人的心理素质,如心理素质好的人会用其他方法合理化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心理素质欠缺的人,就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处理。

    媒体对黄勇、杨新海等案的报道显示,这些人们眼中的“杀人狂魔”其实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活不顺、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从医学上说就是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一位曾审讯过杨新海案的民警感慨说:
“(杀人)其实成了他心理上的一种减压和宣泄!”

    医学研究表明,在我们当前所处的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现实的压力迫使大家不停地向前冲,人群中充满了压抑、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一旦某个人在心理底线、心理出口和心理容量上急剧扭曲,心理危机得不到重视和疏导,就无法主动化解心理危机爆发带来的不良后果,最极端的后果就是宣泄性的杀人等暴力犯罪。

    生命教育缺失 青少年心理危机不容忽视

    心理危机不仅在成年人中存在,而且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中的心理危机也在蔓延,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少年杀手”。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说,这几年接诊的中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业任务重造成的心理压力导致偏执、敌对、抑郁、心理不平衡等。“这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柏晓利指出,“这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认真地对待,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

    近日北京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今年17岁的中学生小军,因不满母亲的严格管教,竟用菜刀砍头、剪刀刺背的方式,残忍地将生母杀害。小军因此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14年有期徒刑。

    对于这个案件,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分析认为:“现在的一些孩子往往感到很大的压力,受到挫折的时候,有很强的攻击倾向,这种倾向包含着对他人情感、利益甚至生命的漠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要以某种手段实现他的想法,这种手段就是暴力。”

    比杀人案更让人们感到担心的是,一些青少年丧失了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对死亡的认识相当模糊,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性重大犯罪。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势在必行!”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认为,这些心理教育首先应该要求孩子做一个平常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不伤害他人而生活的人,此外还应引导孩子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保持平和的心态。

    宗春山认为,没有“生命教育”,是现行教育的一大缺失。学校生命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和心理上获得全面发展。

    追求成功 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

    近期一项旨在调查公众对“算命”的看法及态度的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算命”在我国人群中竟然有很高的参与度,被调查人群中有近30%的人算过命。

    “算命”源于精神困惑和心理危机。专家在分析为了避邪消灾和遇到难事时寻求“算命”帮助的现象时认为,寻求心理安慰是某些人“算命”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人感到不适应,特别是遇到人生的一些重大问题时,难以决断或希望寻求启示,于是就盲目地寄托到“算命”上,以求暂时解脱。

    与“算命”同时在黑色“时尚”线上并行的还有自杀现象的剧升。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每年至少25万人自杀死亡,另外至少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大部分自杀都源自心理危机导致的心理崩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感觉生活压力大”是中国人普遍的一种生存感受,而长期在这种状态中生活,身心都有很大的疲倦感,人群中心理危机的存在比率处于历史时期的一个峰值。另外,社会的转型对人们固有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理想信仰和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改变了很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造成了一些人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之间的失衡,特别是在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和承受各种利益损失的人群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在我国同时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离婚率攀升、酗酒、家庭暴力等。

    “与疾病本身造成的损失相比,对心理问题的无知和偏见更可怕。”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医生胡雄认为,“让每个人积极面对生活,学会适当减压、调整心态,是人们在追求财富、成功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减压”  让人们重现灿烂笑脸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的一份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际,更要关注公众的心理健康,要将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医疗服务体系放在重要地位。

    那么,谁来给我们煲一碗“心灵鸡汤”?

    在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专业医生看来,政府加强心理专业医生的培训和普及心理门诊,倡导并积极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减压工程”,是解决心理危机的有效方法。

    资料显示,美国每百万人中有200个心理医生,而从事社会心理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不少于5000人,心理咨询或心理门诊十分普遍,不少大学设有咨询中心,由心理学家、法律专家或社会学家担任咨询员。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企业员工,美国企业首创了EAP(员工帮助计划),积极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

    我国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心理治疗才作为门诊出现,但多数心理治疗从业人员一没受过系统的教育,二没经过资格认定,心理治疗入行“门槛”太低,导致心理治疗领域鱼龙混杂。在全社会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系统的心理治疗和预防体系刻不容缓。

    另外,解决心理危机还需要一次全民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扭转民众对于心理治疗的落后观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心理问题。

    时至今日,仍有多数人还把有心理问题看成不光彩的事。身体有病,去医院天经地义,心理有问题,看心理医生就要藏着掖着。而在美国有30%的人定期会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地去看心理医生,进出心理诊所和进出牙医诊所一样,已经成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在心理治疗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士胡雄痛陈:“在消除对心理疾病的偏见方面,中国比美国晚了15年到20年。”

    但是,应该看到我们也在进步。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解决人们心理危机的一些实用举措正在落实: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了心理治疗和危机防范专门机构,广东等地的公安机关引入了“心理辅导”工作机制……

    心理问题正在得到明显的重视。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心理问题的解决,摆脱烦恼的人们,在他们的脸上将重现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链接

    心理咨询解开求助者的“心结”

    
曾经,当你感到压抑、焦虑、绝望,不想、不便或不能跟亲朋好友诉说时;当你持续受到某种难题困扰,又无法自我解脱时,你是否想到去找心理咨询师?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每个人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高速前进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对大众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挑战。目前,在各类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因素中,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乃至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心理咨询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中国人徘徊在心理咨询的边缘

    几年前,一种全新的广播谈话节目悄然而生——各个电台相继开播“夜话”节目,或是由资深主播主持,或是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作嘉宾,听众对此反应热烈,直到节目结束的时候依然电话不断。就是这种“夜话”节目,让数不清的听众解开了心结,也让一种全新的职业——心理咨询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华夏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刘浩认为,这种“夜话”节目应该算是比较早的心理健康大众普及咨询活动的雏形。经过多年发展,心理咨询渐渐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渐渐崭露头角。

    电影《无间道》中有这样一幅画面:静谧、优雅的房间里,扮演卧底警察的梁朝伟从一张躺椅上坐起,轻柔的音乐和祥和的气氛显得浪漫和温馨,美丽、娴雅的心理咨询师坐在他的对面,解析着他的心理问题。

    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日渐重视,使心理咨询师日渐成为一个重要、前景光明的职业。而中国人对心理咨询师的认识,仍然是既陌生又熟悉。

    心理咨询师,重在“助人自助”

    一般人在相互安慰时,总是劝说对方尽早地忘却不快的经历。“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明天会更美好的。”这大概是人们平时相互劝慰时的共同准则。

    江苏嘉华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张纯认为,心理咨询人员不会这样简单地劝说来询者忘却过去,他们要使人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以更好地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快经历。在这层意义上,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

    张纯说:“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就在于它不仅使人开心,更是使人成长。这里的成长,就是通过咨询的过程,使来询者自己想通了,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达到了人们常言的心理平衡。所以,使人开心只是心理咨询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旋律。”

    “说白了,心理咨询不仅要使人们比原来活得更轻松、更快活,而且还要更自信。拿比较专业的话来说,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功能在于助人自助。所以,任何一个心理咨询过程,无论其性质有多大不同,时间长短上有多少差别,本质上都是要帮助来询者从自卑和迷茫的泥潭中自己挣脱出来。”

    “助人自助”的有效率是多少?60%左右。他说,心理咨询的有效率完全取决于求助者求助的动机和愿望,愿望越强烈,效果就越好。另外,还要看咨询师的技能和素质,但关键一点,是要看求助者能否自助。

    中国呼唤心灵“开锁匠”

    江苏嘉华职业技术学校近400名学员日前通过了心理咨询师的理论考试,正面临着他们期待已久的全国统一考试。目前全国共有50多所类似的培训机构,正批量生产着被称为心灵“开锁匠”的心理咨询师。

    中国启动排解“心忧”的工程,主要是因为社会的需求在增加。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储兆瑞教授所开的心理咨询诊所,每天接待前来咨询的人有20人。目前全国已通过国家执业资格鉴定,并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从业人员不足3000人,根本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后,2003年下半年各地纷纷开设了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华夏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刘浩介绍说,这些心理咨询师远程教育辅导机构,正通过有组织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和资格鉴定,为社会提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心理咨询师职业化队伍。

  zjnews.gif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邬焕庆 翟伟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