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即将在温州举办的2004中国科技成果交易会受到了温州人前所未有的关注,不少温州民企老板甚至是怀揣着现金去主办单位打探参展信息,这种急切心态反映了目前宏观调控大背景下温州民资的最新动向。当房地产业被认定为过热行业时,适度收缩房地产投资规模,规避房产投资风险,成了温州购房团的必然选择。房地产领域贷款紧缩,房产市场投资风险升高,一度遍布全国的温州工业园区也开始降温。这种种信号让我们再度将关注的焦点落在了曾经强劲支撑了沸沸扬扬的温州炒房团的民间财富上……
“温州模式”、“东方犹太人”……这些词语让温州这个浙江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由于温州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私人财富。进入21世纪,众多温州民企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进入第二轮的快速扩张期。一向四处出击的温州人,在二次创业中,兴起了新一轮的对外投资的热潮。在目前房地产市场火热的情况下,出现了炒房团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炒房团背后涌动的这笔温州民间资本的具体数字,民间一般的说法是1500亿元,而由于其隐匿性、多色彩的特点,这笔资金的统计是不完全的。
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介绍,按照人民银行截至4月底的统计,温州各项存款的总额是1846.2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0.87亿元,由此可以估算温州人的投资节奏正在放慢,而放慢的原因是新的投资通道不通畅,国家对于一些投资项目还未放开。
古称“永嘉”的温州,是当时敢于跳出几千年儒家学派、轻视商贾传统观念的策源地。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温州,自南宋以后,就先于其他蛮荒之地逐步走出耕读社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轻工业成就了温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工业在温州的绝对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温州的发展,当今的产业格局,使温州无法顺利地进行产业升级与调整。近十多年来,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基本局限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去年,温州在浙江省11个城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排名开始下降,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温州经济在它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曾经出现过一次信用危机。而现在,在温州经济面临一个转型期的时候,“温州模式”再次遇到了新的考验——传统行业已经失去优势。
“传统行业发展获利空间已经很小,像塑编更是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温州市龙港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丁振俊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龙港原来的优势在于市场发育早,机制和经济形态灵活机动,而现在,这种先发优势已经失去,眼下,十数家较大规模的塑编企业各觅出路,其中一部分是把厂办到了山东、内蒙古等地,一部分是投资了工业园区,而在去年年底,一家塑编企业跨行业投资,开出了两家化工原料厂。除了塑编产业的全面撤离之外,像印刷、纺织这样维持在稳定状态的产业也受到了明显的限制,抛开产业升级的种种深层次原因不谈,地皮紧缺、电力供应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最直接的原因了。
“传统产业的淘汰和资本的流动都是正常的”,对此,丁振俊亮出了自己的态度,“企业的投资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很多企业办大了就自然要到上海、江苏去寻求各方面都更好的配套条件,而像一些塑编企业转移到山东、内蒙是因为那里便宜的原料和资源,使他们还能获得利润空间”。
“我们正在寻找新的项目和资本出路”,丁振俊说。他认为,在印刷、纺织这些现状稳定,还有一定发展空间的传统行业中,要避免在过于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就要走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道路,走高科技发展道路,或在传统行业中抓住一块偏僻的专业领域做深做透,而像塑编这样已经被全面淘汰的行业就要寻求新的资本去向。至于这个资本金的新去向,整个龙港、乃至整个温州都在焦着地寻求之中。
一向信奉“钱生钱”的温州人,现在为这庞大的资金深感头疼。于是,选择购房置业成了一个较为安全可靠的投资出路。由温州的一些民营企业联合出资组建的“温州财团”在全国各地“大行其道”,在房地产行业掀起了一场极其猛烈的“圈地运动”,然而,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房地产投资的风险越来越大,房贷政策也越来越紧,一些温州炒房团纷纷暂时解散。据炒房团的核心人物介绍,目前由于各地房价的持续走高、房产投资已经呈现出高风险,加上近期长三角的几大城市陆续推出对温州人买房、炒房的“封杀令”,温州炒房团的外出购房的频次和人数正在减少,早先从各地房产市场获利的资本金的再投资方向成了温州炒房团的心病,温州这1500亿游资的新出路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