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浙江省教育厅宣布,修订已实行了13年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今年9月1日开始,浙江中小学校将取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处分;对学生实施处分前,学校要举行多方参加的听证会;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单科课程免考、重考或多次补考。
今年以来,浙江省或杭州市的中小学生们享受到的“新待遇”还不止这些。每学年有春、夏、秋、冬4个假期的新学期制度今年也在杭州率先推行:寒假改为从春节前5天开始到元宵节之后,中小学生可在家过完元宵节再报到开学;五一节前后两周时间增加一个春假;暑假缩短,改为从7月中旬到8月底;11月第一周为秋假。此外,为了让孩子们早上多睡会儿,杭州的小学还按季节调整了作息时间:春假后,上午4课时,下午为2课时;秋假后,上下午各为3课时。
增加春假、秋假,让中小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春假开始了,杭州安吉路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张逸心第一次单独乘火车,到苏州的外婆家小住。在苏州,她游玩了好几处园林名胜,过得很开心,当地的小朋友都羡慕她多出来的这个春假。回学校和同学们一聊,她发现大家的春假都挺丰富:参加“勇敢者俱乐部”生存训练;走进官窑博物馆,自己动手做陶艺;参加少年宫组织的“山里人家”游;有些家长还特意请了年休假,全家人到北京、云南或香港玩了一圈。
杭州教育部门实行增加春假、秋假的改革,是借鉴国外学校的做法,在总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希望通过合理安排学期时间,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往的学期太长,中小学生容易疲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杭州市拱墅区对2000名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小学生中95%以上喜欢春假,有92%的初中生赞成放春假。
因为春假的首度到来,杭州不少学生家长给学校打电话:“我们上班没有空,孩子这么多天不去学校,自制能力又差,谁来管呢?”为了让孩子们过好春假,杭州市规定,学校不能集体补课、变相上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家长要求,组织活动、帮助照管确有需要的学生。
杭州市第四中学校长于爱萍说,新假期的设置是件好事情,只是需要学校打破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春假期间学校不妨拿出一份丰富的活动“菜单”让学生挑选。
考试改革:宽松政策减缓学生心理压力
考虑到毕业班学业紧张,初三、高三的学生不放春假。但省里有关考试、升学制度的改革,或许更能引起毕业班学生的关注。
今年9月即将实施的新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如果对高中会考成绩不满意,经学校同意,学生本人可申请重考,以最好成绩记入档案;如果平时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由任课教师推荐,学生本人及监护人提出免考申请,学校可以批准单科免考;如果某一课程学期总评成绩不及格,学生可以要求多次补考。
杭州市学军中学一位高二学生说,现在有免考、重考、多次补考等制度,“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减缓了,也有利于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安排学习”。
另外,多年来争议不断的特长生升级问题,在新的学籍管理办法下,也有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今后,对那些学科成绩不符合升级要求,但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和突出成绩的学生,只要通过综合素质测评、经学校审查批准,就可以顺利升级。
学校:不能把犯错误的学生推出校门
对于浙江省取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处分的规定,学军中学副校长任学宝认为,这样做充分尊重和保障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也符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规律。
在他看来,许多犯错误的学生还未“定型”,有的只是在成长的某一阶段发生了偏差和问题,应该尽可能把他们留在学校里,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教育、帮助,拉回正常轨道;目前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学校退学、开除后,被推向社会,结果越滑越远。一“拉”一“推”之间,效果天差地别。“我们有责任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而不是简单地推出校门,帮助更多的人成长、成才,是教育责任感的体现。”
也有教师担心,取消这些处分后,一些“问题学生”会更难管教;还有家长担心,“坏孩子”会影响学校的整体风气和环境。宽和严之间如何把握?对此,教育管理部门表示,将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如在学校建立专门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帮助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将建立专门学校,对那些确实存在行为偏差、问题严重的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分类教育,如果表现良好还可以转回原来的学校。
从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在教育界人士眼中,浙江省、杭州市实行的这一系列颇具人情味的教育管理新制度,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遵循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适应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使教育制度更“人性化”。
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王振斌说,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努力保障每个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利和机会;同时,要全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发展。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认为,过去的应试教育突出严格管理,学生一旦犯错违规,就要受处分甚至被排除在受教育范围外,某种程度上说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现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了,现在更要提倡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帮助多种多样的学生踏上多种多样的成长、成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