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对浙江民间博物馆生存现状调查:绝响之后的沉寂
www.zjol.com.cn  2004年06月0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前不久,正在筹办奥运会的北京市提出要在2008年之前要建各类博物馆130座以上,并鼓励民间有识之士参与,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博物馆,尽管不能和煌煌大气的国立博物馆相提并论,但由于民间博物馆藏品的独特性,他们成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碎片的收集者,仅仅从这个意义来说,他们的工作值得我们肯定、他们的热情我们应该嘉许、他们的困难我们应该关注。
    
  浙江省的民间博物馆在全国创办得是最早的,也是最多的,众多的民间收藏家们创办起了一个又一个博物馆,为文明传承小心地保留着星星点点的碎片。这群痴迷执着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创办的博物馆的生存情况又如何?记者经过多处寻访走进了他们的今天。

  国内首家微雕馆 个人力量难以为继
    
  中国第一家微雕艺术馆——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是由萧山的一位微雕艺术家创办的。
    
  冯耀忠是世界著名的微雕大师,十多年前他就在一根人体汗毛上雕刻出“为国争光”等字,一举打破世界微雕纪录,此后几乎每年都打破吉尼斯记录。他在一根头发上成功刻上唐诗一百首,他在一颗芝麻粒上雕刻出《万里长城图》,他的众多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的贵宾……
    
  因为痴迷微雕创作,又对中国的微雕艺术史进行独到的研究,所以早在他雕刻“为国争光”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心愿:创办中国第一座微雕艺术馆。从那时候起,只要能建一个微雕博物馆,他愿意做出任何个人的牺牲。经过近十年的奔走,到2002年他的这个梦想才有了成真的希望,当时萧山区政府决定将新建江寺公园的500多平方米的房子给他筹办中国微雕艺术博物馆,首期用房时间为10年,政府免收其房租,但所有的费用全需由他个人承担。这个消息让冯耀忠激动万分,他立刻放下手上的创作计划,全身心投入到了中国微雕艺术博物馆的筹办之中。
    
  筹办一个微雕博物馆需要近300万资金,这对一个微雕创作者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
    
  冯耀忠再次向政府求助,得到了30万元的拨款,使他一解燃眉之急,有了政府的支持,他的启动跨出了一大步。冯耀忠对全国和海外微雕界的同仁十分熟悉,对中国1700年的微雕历史也十分了解,他开始向全国和海外的微雕同仁写信,征集作品,又向全国的博物馆收有关中国微雕的历史文物和资料,为此他跑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收集资料、复制藏品。由于他个人在微雕创作上的影响和为人,国内和海外的微雕名家愿意无偿提供微雕精品,供艺术馆展出。
    
  除了政府和海内外微雕界的支持,冯耀忠将家里几十年积蓄、自已微雕创作的稿费全部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之中。此外他还把政府奖励他的房子也卖了,现在他自已只好住在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通过这些途径,他筹集了近150万元资金,但这也远远不够,因为光一个千倍显微镜就需要一百多万。为了省这笔钱,他积微雕多年之经验,自己发明研制了数台显微镜,省下了这一百多万元,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在倾注全部精力和积蓄之后,经过二年多的精心准备,一个包括中国微雕名家展区、海外微雕精品陈列区、中国古代微雕艺术陈列区和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历史概况等组成的中国第一家微雕艺术博物馆终于在2003年12月面世开馆。
    
  艺术馆是办起来了,不仅成为经济发达的萧山一大观景,前来参观的中央和省委领导也充分肯定,但冯耀忠在无限欣慰之余却有着更多的担心与不安,因为这个艺术馆现在每年日常开支需要20多万元,艺术又不收门票,也没有其他的创收途径,仅靠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维持。他说微雕馆是社会的,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那样这个场所才会永远地生存下去。
    
  石雕和音乐 两个藏馆一种困境
    
  夏可承是青田籍的华侨,十几岁就在青田石厂做工,痴迷于石雕艺术已经几十年了,他不仅在青田创办了自已的石雕研究院,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将堪称世界一绝的中国石雕艺术搬到杭州,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办一个石雕艺术馆,为此他在前年投资一千多万元在杭州建国北路的东河边买了几百平方米的房子,把一千多件由中国几大名石雕刻成的精品搬到了杭州,在2003年秋开办一家艺术馆,参加开馆仪式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称赞说,“夏可承办了一件好事,给杭州市增添了一道全新的人文景观”。但对夏可承来说也并不容易,他说:“场地太小,又在楼上,观众不太方便,精美的艺术不能完全地走向大众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我们希望艺术有发扬光大的机会。”
    
  与夏可承不同的是,杭州张铭音乐图书馆的创办人张铭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他投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业音乐图书馆,当然,过程同样无比艰辛。
    
  中河路上的张铭音乐图书馆是杭州城里十分雅致的风景,是音乐爱好者搜集资料和欣赏音乐的好去处,张铭投资了近80万元的钱。5000多张世界古典碟片,数量是浙江图书馆的四倍多,因此这里成为音乐爱好者的乐园。但讲起投资和回报,张铭一脸的无奈,他说投资的钱是夫妻二个人所有积蓄,为了音乐图书馆的生存他只好到处讲课,拼命写稿子,但他说这样的事总得有人去做,他只希望有一天能有一座自已的房子,搞一个真正属于自已的音乐图书馆,不知道这个梦什么时候能实现。
    
  千只相机和8万枚古币 谁给它们一个家
    
  高继生是杭州一位照相机收藏家,在全国十分有影响,至今他已收藏了一千多架相机,几百台望远镜以及古西洋小提琴等,这些东西塞满了九个柜子。早在1993年他就成立杭州高氏照相机收藏馆,至今已有好几万人前来参观,而这个馆就在他自已的家。仅80多个平方的房子使得他十分为难。“去年为了接待日本一个二十多人参观团,只好将家里其他的东西全部搬出,目的是让部分相机得到展示。实在是够苦的,所以我希望给这些相机一个家。这是我的一个梦,只要能给我一亩地,我宁可把房子卖了盖一个相机博物馆。”高继生眼里满是迷茫。
    
  给自己的收藏品找一个家不仅仅是高继生的梦想。钱币收藏家、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馆长屠燕治的处境更为令人感叹。他原先搞过企业,是浙江省最早的一位中国国际商会的创始会员。十多年前,他在西湖边造了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建成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但三年前,为了配合西湖南线旧城改造工程而被拆迁。当时有关部门答应给他重新安排土地建造博物馆,并立了项,但三年多过去了,那个立项至今还在纸上。他收藏的8万多枚古币不要说展示,连保存的地方也十分困难,他只好分批分批地求人帮忙,贵重一点的只能花钱放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古钱币是一部活的经济史、文化史和商业史,和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十分密切,这样多的古币没有机会向世人展示实在可惜,希望有关部门早日按政策解决问题,给8万多枚古钱币安个家。”他说。
    
  视点背景
  浙江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
    
    浙江省这些年为建文化大省,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特别是民间博物馆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专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用多元化的机制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对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等方面与国有公办博物馆(纪念馆)一视同仁。
    
  由于浙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政府的支持,浙江省的民间博物馆这些年发展十分迅速,大大小小的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地区由于政府的支持,搞得十分有声势,像台州新落成的中国玻璃雕刻博物馆很有规模,成为当地十分有影响的人文景观,岱山的海曙珍藏馆当地政府在规划用地上给予一视同仁的支持,资金上也给予帮助,湖州德清的力度更大,给当地一位中医创办的中国中医博物馆划批土地35亩,让他重新扩建,使中国中医文化真正展示在世人面前。
    
  据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的同志介绍,全省到去年年底已建的各类民间博物馆有80多家,还有更多的正在筹建当中,该同志说因为民间博物馆实行登记注册制度,国家有关民间博物馆登记注册的办法还在制定当中,而且审批也下放在县一级,所以这些数字是十分不完全的,这可见浙江民间博物业的发达。但与浙江丰厚历史文化相比,和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相比还是相距甚远,需要各级政府更大力度的引导和支持。
    
  视点访谈
  珍惜历史遗存
    画家何水法说民间博物馆
    
    “博物馆无论是政府搞的,企业搞的还是民间的,都是我们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我们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一直热衷于民族文化,在民间博物馆之间寻寻觅觅的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这么说。
    
  何水法几天前刚刚从埃及、土耳其访问回来,说起文明古国,他特别有感触。他说相比之下,我们的博物馆是太少了,在埃及就算是一堵很小很破的旧城墙,只要有历史价值也会得到非常好的保护。但我们在旧城改造当中往往没有能做到这一点,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也会在推土机的声音中轰然倒下,实在可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的浙江以及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不能只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更需要有反映其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的东西。
    
  何水法说民间博物馆是我们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文化人他不仅与他们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还被一些博物馆聘为名誉馆长,他说民间的收藏者是十分艰辛的一群人,他们平时省吃俭用,却倾其所有用于民间文化传承,他们的行动看似个人的行为,其实不然,可以说他们是在无私地收藏并保护弘扬着祖国的历史文化。
    
  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我们都应该支持他们,要有平等对待的气度,在物质上、政策上、道义上都要支持,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正在建文化大省,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image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俞力培 李晓鹏 摄/张亚文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