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四本)新加坡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的《西游记》连环画以3万元成交。
昨天,在温州落幕的浙江省第二届连环画交流会上,这套《西游记》连环画创下交流会的最高价。该套连环画是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当时的定价才不过8元人民币。
本届连环画交流会,共吸引了全国各地百余名“连迷”携带宝贝小人书前来淘金。
“交流或购买者基本都是‘连迷’圈子里的熟面孔。”温州市收藏协会连环画专业委员会会长蒋剑锋说,其实,对于“连迷”来讲,交流连环画更在于怀旧和回味那个逝去的年代……
连环画情结
今年39岁的赵晓联,是江苏连云港人,入道已有7年时间。
“我的少年时代恰逢‘文革’时期。”赵讲述起自己与连环画故事,像在回忆漫长的一段历史。
那时候,没有卡通书,电视电影也少见,更没有所谓的互联网。缺少娱乐设施,所以,阅读地摊上几分、几毛钱一本的连环画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享受。
赵经常将妈妈给他买早点包子的钱偷偷省下来,等积攒到两三毛钱时,就跑到书摊去买中意的连环画。
当把新购连环画带到班上后,同学们都会求着要借去看看。
“有些同学为借得连环画看,还主动公关———拿吃的东西或铅笔给我用。”赵哈哈大笑,在那个时期,谁家拥有的连环画多,谁准在学校吃香,同学都想讨好他。
赵清楚记得,由于看的连环画多,且加上图文并茂印象深刻的缘故,他会将连环画中的一些词组,比如:绿油油的草地,麦子像波浪般起伏……用在作文里,每每就会被老师用红笔打钩钩,并在班上表扬说写得生动,“当时心里美滋滋的,就愈发爱看连环画了。”“连环画就是我当时的精神寄托”,40岁的蒋剑锋回忆道,他读书时,基本上每晚临睡时,都要先洗洗手,再轻轻翻阅连环画,然后把连环画边角翘起的部分平压在枕头底下,以保持连环画整洁。
蒋说,小时候,他还会照着连环画上的人物,用铅笔在草纸上临摹画画,那是童年的莫大享受和乐趣。
蒋剑锋的新书一般舍不得借给同学,“是怕同学不爱惜给弄坏。”目前,他家已收藏2万多册连环画,每年还常常要和温州“连友”跑到外地去搜寻珍品。
半夜打手电收集连环画
对于如何收集连环画,“连迷”们只用一个词来概括:腿勤。
在1998年9月,得知北京潘家园市场逢大清晨才有连环画交易的消息后,赵晓联连夜从江苏赶到京城。4点钟不到,天都没亮,老赵就从宾馆出发来到潘家园市场,他打着手电筒,在书摊市场里挨个找自己所需的《智取威虎山》《海港》等八个样板戏连环画册。
一次,为寻找浙籍画家刘国辉创作的《昆仑山上一棵草》等连环画,在一个星期内,56岁的温州“连迷”黄泽华,七次下瑞安、乐清寻访。
“天黑了,有时就借宿乡村农家,饿了就吃干粮。”老黄说,当找到这本连环画时,就像见到了宝贝一样。
卖出5千购进1万
和多数“连迷”纷至沓来寻宝一样。这次,赵晓联从江苏连云港来温州,随身带来400余册连环画来参加交流。
三天来,他卖出二百来册连环画,进账5000元。
但他同时又在青海的一位“连友”处发现了“文革”时期发行的样板戏连环画。那正是自己收藏缺少的一个品种目录。
于是,赵晓联本次出1万元钱,一口气购进了40册。“我心里那份高兴啊,”他说,买到这40册连环画当天,他高兴得连喝了3瓶啤酒,是平时量的三倍,而且,当天凌晨2点,他还兴奋得睡不着,起床用手摸摸连环画,心里才踏实睡去。
手托着用报纸包好的《阎加金》和《钢铁尖兵》两本连环画,来自北京的“连友”孙永立高兴地告诉记者,两本“宝书”就花了他600元。
他介绍,这两本书都是上世纪70年代在东南沿海一带发行的,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这些书都只能在南方一带找到,即便是北京很有名的连环画收藏家都无缘目睹。他这次就是专门来找这两本“宝书”的。
投资连环画出现苗头
“这届交流会上,我注意到有小部分陌生面孔来选购连环画,这说明随着连环画价格一路上涨,投资连环画的苗头开始显现。”蒋剑锋说。在此之前,购买连环画的全部都是“连迷”自己。
据蒋介绍,我国的连环画收藏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2001年后,我省连环画收藏才开始升温,目前全省估计有千名“连迷”。
三四年前的连环画拍卖最高价格不超过100元,而现在身价翻了几十倍,“利润的诱惑,吸引人来投资连环画也是正常现象。”蒋说。
他从专业角度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环画的书源存世量只会越来越少,加上老的油墨技术现在已用不上了,因此,连环画的价格只会坚挺上扬,不会下滑。
“连环画的价值因素主要取决于:是否出自名家之手、发行量多少、哪个版本、有无获过奖项、题材是否重大等。”
用蒋剑锋的话讲,越是孤品就越珍贵。如他本人此次就以3400元的价格竞拍到一套(30本)《侠义姻缘》,这套书是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已成孤品,“今后,就是别人出更高价,这套书我是永远不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