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温州民资,下一块“蛋糕”在哪里
www.zjol.com.cn  2004年06月2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躁动的2800亿元资本
    温州的民间资本到底有多少?这是一个谁都无法给出精确答案的问题。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温州全市银行存款余额高达1800多亿元,同时,据有关机构调查分析,温州居民手头还握有1000亿元左右的现金。这两个数字相加就是2800多亿元,而其中大多数是属于个人和民营企业的。这显然是一笔令人咋舌的财富,而这同时也是一笔躁动着的巨额资本。
    对浙江兰溪的三轮车工们而言,2003年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温州民资的巨大力量:因为看好兰溪三轮车营运权投资前景,在这一年,兰溪1500多辆营运三轮车中的800多辆被温州热钱“吃”进,两年前收购价还不过是每辆3000元的营运三轮车,因此被炒到了1.5万元的高位。
    然而,真正让温州民资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的还是“温州购房团”的出现。当这个自2001年起步,据估计规模约有1500亿元之巨的“购房大军”游走于内地大大小小的城市的时候,温州民资的知名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胀。
    伴随这种膨胀而来的还有批评和反思。为什么温州民资如此热衷房地产投资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中却罕见其“身影”?凭借轻工产业完成资本积累之后的温州企业家,能实现产业升级吗?尽管“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当前温州民资的投资合理性和科学性依然在外界的质疑中打上了问号。
    就在此时,传来了“中瑞”、“中驰”财团成立的消息。
    “财团”,不仅是制度创新
    “由温州九大行业的9家龙头企业以各自的法人股入股;创始资本金5580万元,后续运作资金将达上百亿元;九家实力雄厚的股东单位均分股权……”6月2日,此前早已为坊间所猜测的“中瑞财团”得到了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的正式证实。此时,王的身份是“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新闻发言人。
    按照王振滔的表述:“中瑞”是内地首次使用“财团”一词登记的民营公司。它是温州民营企业突破原来单一企业发展瓶颈的尝试,也是温州民营经济模式创新的一次大胆选择。王的观点得到不少人的响应,其中就包括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教授。在这位素以研究“温州模式”闻名的专家看来:“中瑞”标志着温州民营企业走上了通过资本联合的组织制度创新来发展壮大的尝试,而此举无疑将突破单个企业资本薄弱的局限,帮助温州民营经济进入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然,这其实超出了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范畴。在这次制度创新的背后,吹响的其实是新的资本整合的号角。而这次整合意味着温州民资结构开始实现“重型化”,由此必然带来温州民资投资领域的拓宽,投资理性和投资科学化的提升。
    能为这一论点提供佐证的事件并不少。2003年,前有8家温州制锁企业的“强强”联合,后有40家拉链企业的资源整合;今年初,65家温州家具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又横空出世。这一切都预示着温州民资发展新阶段的来临。
    下一块“蛋糕”在哪里?
    号称可以百亿元计运作资金的中瑞财团,在运作项目上会有什么样的“惊人之作”呢?从其新闻发言人王振滔的片言只语中,我们还是能看出大致方向,“会做原来单个企业没法运作的项目工程,如一些国家重点工程,也会适当地搞一些资本运作。”而在中驰财团一份关于企业目标的讨论稿中,集中了当前几乎所有“前沿”的投资名词: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高新技术、金融、国企兼并、风险投资……“这些将是中驰的长远目标”,该集团董事长李成文表示。
    显然,无论是“中瑞”还是“中驰”,在项目的选择上,都有一个共同点:目标不再是温州传统的优势产业——轻工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资本、科技密集型的投资领域。而在以往,这些产业由于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很难得到喜欢“短平快”的温州民资的青睐。
    政府的“推波助澜”无疑是温州民资开始大举进入基础建设领域的另一个动因。据了解,从2003年到2007年,温州市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将吸引总计达1500亿元的民间资本投入,政府将给予民间资金“国民待遇”。
    等待温州民资发掘的“金矿”不仅是基础设施领域。不久前刚刚闭幕的温州科技成果交易会也向世人展示了温州民资对高科技的热情。在这次云集了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0多家科研院校,荟萃了4000多项与温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交易会上,大批温州民营企业家怀揣支票寻找点石成金的“新技术”、“新产品”,短短三天时间达成意向投资金额5亿多元。
    民资转型能提升“温州经济”吗?
    如果说,由中瑞、中驰代表的温州民资正在进行资本结构“重型化”转型的话,那么,这一转型对温州经济又意味着什么呢?
    “行业间财团的出现是一种挑战,是对传统温州模式的创新。”马津龙如是说。在他看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单体大规模企业的温州企业群由此迎来一次“做大”的机遇。而把握温州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理解这一机遇的关键: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以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温州轻工产业却在不经意间处在了“难进易退”的尴尬之中。
    对此,温州市提出打造国际性轻工城,提升温州经济的整体层次。拥有“庄吉”、“报喜鸟”、“奥康”、“康奈”、“大虎”、“正泰”等一批颇具知名度品牌的温州龙头企业们在主业上的发展都是比较稳健的。与此同时,在继续发展现有产业的前提下,走资本联合的道路,集中资本进入单个企业无力进入的投资领域,这是“中瑞”、“中驰”这些民间财团选择的路径。尽管对参与企业而言,目前还很难断言这条道路就一定铺满了鲜花和荣耀。但是,资本重型化要改变的将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命运,它对温州经济的未来发展也许同样有重要意义。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刘刚 郑维富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