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我省首家足球学校招生引发教育理念大冲撞
www.zjol.com.cn  2004年06月3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6月,本是各学校报名招生的旺季,但在省内的首家足球学校——绿城足球学校,记者却看到了招生老师一副无奈的表情:绿城足球学校的教学理念无法获得家长的认同,还在业内引发了一场争议。
     
  即将到来的新学年,将是绿城足球学校首批新生入学的日子,因此,在学校落成之后,各项招生工作早早展开了。
    
  “3月份的时候,我们以绿城育华桃花源学校的名义参加了今日早报举办的一次招生咨询会,反响不错,有很多家长前来咨询和报名;但到了5月份,我们正式以绿城足球学校为主打校名展开招生工作的时候,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浙江绿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际明说起这两个校名的不同境遇时,颇有一番感慨。他介绍说,因为绿城集团本身就拥有省内惟一的甲级球队,集团领导又对足球事业十分关注,所以兴办一所足球学校既是对文化教育领域的一种投资,又是为中国足球选拔后备人才寄予了厚望。在确定校名之前,他们就曾考虑过叫“足球学校”会不会把生源限制得太死,于是又申领了第二个校名———绿城育华桃花源学校。可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在招生老师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变动,到了家长们那里,却引发出更多忧虑和疑问。
    
  家长

  我的孩子不想当球星    
  
  “足球学校,自然就是像少体校那样,专门培养足球运动员的地方。”这是一位幼儿园大班家长对“绿城足球学校”的理解。因为带上了足球的字样,不少前来咨询的家长就犹豫了:一个孩子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学校把过多教学精力放在踢球上面,会不会造成文化课教育的相对薄弱?有位家长就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中国球员素质普遍不高,我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只会踢球,却连大学毕业的文凭都没有!”
    
  除了对学校文化教育实力的怀疑之外,家长们对足球运动员的前途似乎也并不看好。“中国的球星寥寥可数,那可是几千几亿个人里头出一个的事。”一位姓李的家长说:“孩子这么小,谁能指望他一定当上球星,一定能进入国家足球队?既然没有把握,为什么还要去一个专门以足球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呢?”
    
  另外,因为学校打出了“全部招收男生”的旗号,不少家长也心存顾虑:全部男生的学习环境会不会给新时代的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问题?而且,众多调皮、好动的男生聚集在一起,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难度。
    
  学校

  我们培养的是“男子汉”    
  
  对于家长们的顾虑,绿城足球学校的招生老师却“大声喊冤”:“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足球这样的运动,培养一批健康、勇敢、进取的男子汉。同时,开展以足球为特色的教育,并不意味着以培养足球运动员为办学的惟一目的。”
    
  在学校的《招生简章》上,记者看到了学校对自身办学特点以及优势的阐述:由熟知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专家担任校长,一支拥有多名特级教师,以市、县级教坛新秀为主的教师队伍;并聘请国内外知名足球专家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和总教练,一支以具有国家A级资格证书为主的专业教练员队伍;在文化教育方面,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及高中段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实施小班化教育,确保优良教育质量……不仅如此,学校还抛出了颇为诱人的承诺用来吸引生源:保证全体小学毕业生顺利升入初中,初中毕业顺利升入高中,高考上线率达到90%以上,同时采用科学训练方法,培养一批有扎实文化基础的智慧型足球人才。
    
  “其实在招生之前,我们通过对目前教育大环境的分析,已经充分考虑到文化课成绩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郭际明解释说,“除了在每天的课外活动中,强制安排1小时的时间用于足球练习外,学校几乎不安排有关足球方面的训练和学习;所有文化课程、体育课程的开设都与其他学校完全一致。”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那些未来的男子汉,学校对一年级入学新生的文化素质并没有设置太高门槛。而据现场招生的老师透露,虽然原先安排了30米跑、立定跳远、30秒3米折返跑、颠球、带球过杆等项目来测试体能和技术,但实际上,只要身体不是太弱或是太肥,都有机会被学校录取。
    
  专家

  教育本身是不断开发潜能的过程    
  
  “以足球为教育特色,这本身是学校注重特色办学的举措,这样才与当今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完全一致。”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朱棣云首先对此想法表示了肯定,“但是,特色办学也要重视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开发。”
    
  朱棣云分析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潜能和优势要随着成长不断被发现,从入门直到表现出喜好需要一个过程。当家长们并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拥有足球方面的天赋时,在报名时表现出了犹豫不决和顾虑的心态,都是正常和可以理解的,这恰恰也表现了家长们在替孩子选择未来时理性的一面。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不断开发孩子潜能的过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为他们作出判断并不合理。
    
  其次,足球学校的招生难题与社会价值观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家长们并不把足球作为孩子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他们也许更多地认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文化课的教学质量才是学校吸引生源的最大卖点。至于体育运动,只能当做课外的活动来稍做调剂。
    
  支招

  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很重要    
  
  到底是特色重要还是课堂重要?到底怎样让特色教育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记者分别采访了羽毛球特色学校文龙巷小学和乒乓球特色学校长江实验学校,请两所学校的校长为“足球学校”的困境出谋划策。
    
  “首先,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十分重要。”长江实验学校的达柯文校长以“过来人”的身份说,“一开始的时候,家长都比较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运动能力、体质方面的要求不高,因此对我们安排的35分钟课外乒乓球训练也不理解;但经过多次沟通,家长明白体育运动对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身体好了,另一方面成绩也不错,家长们都很支持。”对于这种说法,文龙巷小学的宋晓虹校长也表示赞同,她说,家长在观念上没有转变过来,学校在宣传时又没有解释清楚,就会造成双方的损失。
    
  对于家长们一时无法确定孩子发展方向的顾虑,达柯文校长建议说,学校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孩子“因材施教”。比如把大部分的孩子放在普及班里,让他们从小接触乒乓球、足球这样的体育运动,目的主要在增强体质,推广体育运动在孩子们中间的认可程度;而另一部分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归入提高班,聘请专门教练,加大训练时间,为参加各种比赛和选拔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文/见习记者孙立波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