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奉献在雪域边防——记三位浙江边防总队援藏党员
www.zjol.com.cn  2004年07月0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神秘的布达拉宫,万古不化的雪峰寒冰……这一切都令人们对西藏神往。然而,对于那些援藏的边防民警来说,对西藏的体验并不止于这些美好向往。他们驻守在罕有人迹、气候险恶的边防,在高原雪山上坚守着祖国的领土,护卫着人民的安宁,也体验着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常常会有生命危险。在党的生日前夕,记者连线浙江省边防总队3位援藏警官,说到苦和累,他们说:“我们既然愿意来这儿,就不会在乎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党员。”
    
  阿里体验生死
    
  阿里有着“世界屋脊之屋脊”之称,海拔5000多米,袁立群就驻守在那里。
    
  2003年9月,宁波北仑边检站办公室主任袁立群离开宁波,离开妻子和只有4岁大的儿子,来到了西藏阿里边防支队担任副参谋长。拉萨到阿里有1780公里,因道路崎岖,袁立群坐的卡车只能以每小时二三十公里的速度前进,还要翻越海拔6300米的山木拉山。
    
  今年春节前,袁立群把刚到部队报到的6位大学生从拉萨接回阿里。袁立群和两个藏族司机,还有一个排长,开着两辆吉普车来接大学生。车开至一个名叫马攸桥的地方时,由于天气极度寒冷,一辆车子的轮胎不行了。10个人在午夜被困在海拔5000米的马攸桥,离有人聚居的霍尔还有100公里,车外是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下着大雪。袁立群想,至少要保证一辆车开出这片死一样寂静的雪地,否则再过一两个小时,所有的人都将被严寒吞没。由于光线、路况的限制,倒车的风险太大,袁立群镇定地对有些惊慌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为了保证另一辆车开出雪地,我们必须把这辆车上还能用的轮胎拆下来。但是,现在只有我穿一件棉大衣,所以我们每个人轮流穿着大衣下去10分钟拆轮胎,记住,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会有危险!”就这样,作为车上惟一的党员,袁立群带领9个人在寒夜里与冰雪奋战了两个小时,终于安全走出了雪域高地。
    
  忠孝不能两全
    
  考验援藏边防警官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万里之外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
    
  2002年8月,台州椒江边防大队中尉警官王振准备赴藏,父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王振经过痛苦的选择,最终奔赴西藏阿里普兰边防检查站,因为父亲说:“去吧,你是党员呀。”
    
  这年9月13日,王振打电话给父亲,说自己马上要参加军事考核。父亲在电话中嘱咐王振,要安心岗位,不要老想着家。没想到,这竟成了父子间最后一次对话。
    
  9月15日,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下午2时,父亲进入弥留之际。家人把父亲病危的消息告诉了王振。王振叫母亲把电话放在父亲耳边,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心声:“爸爸,儿子在您病重时不能侍候您,儿子实在不孝……是您说的,我是党员,我会在这里好好干,决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天夜里,王振躺在被子里一直哭到天明……
    
  缺氧不缺精神
    
  来自舟山的许卫国被安排在藏南边陲的错南边防大队,援藏第二年就被评为西藏边防优秀共产党员。“到西藏的最大感受就是——缺氧、吐血、吃不惯。”许卫国回忆说:“我们每天训练1个小时,每次跑完步或者其他一些激烈的运动后,我都会吐血,因为氧气缺少和气压低。但是我们西藏部队有一句话——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许卫国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边防任务最重的时候,在错南所有通外山口都要设卡,而设卡地往往环境恶劣,战士们只能住帐篷。在靠近印度海拔3500米的哨站,许卫国住了一个星期的帐篷。帐篷经常被灌进雪水,阴冷潮湿,只能吃糌粑。虽然他每次吃了胃都难受,但不吃不行,只有吃下去,才能维持身体的机能。“虽然很苦,但是比起一住帐篷就是一两个月的战士,我吃的苦实在是算不上什么!”许卫国感叹。
    
  在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4%、海拔4375米的错那,在33万平方公里却只有7万人口的阿里,在西藏漫长的边防线,都有这些援藏党员干部的身影。在雪峰高山面前,他们也许极其渺小,但他们用崇高的精神,为西藏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我们的心里,他们是伟大的。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本报通讯员戴睿云本报记者薛建国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