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7月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在北京举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以此为标志,2004年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面展开。今年是连续第八年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的活动以“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法律援助、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集中力量,组织了全国级的“百支大学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团”、“百支大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服务团”、“百支博士生振兴东北实践服务团”共400余支重点团队,示范带动全国活动深入开展,力争全国动员400万在校大学生参与。暑期带热了社会实践,大学生们意气风发,积极投身到为“三农”服务的行列中去,向西部去,向农村去,向社区去,向社会底层去,有的扛起DV,有的拿起笔杆,有的献出爱心,有的付出时间和精力,他们并不奢求得到多少报答,只是为了一种理想,抗拒被格式化的青春假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满腔的热情和踏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做实事,把奉献社会和增长才干统一起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智力支持。我们肯定他们,但同时和盘托出记者观察后的冷静思考:在喧嚣的出征仪式过后,能否把好事做到底?能否不仅是义气用事?
城市学院又一支队伍出征了 7月9日上午9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西城心旅”暑期实践活动的启程仪式在学院科技楼大厅前正式举行。学院领导在致辞中激励实践队成员要开拓进取,不畏艰苦,在恶劣的环境下积极开展工作,把调查的成果带回学校,作为今后继续开展此类实践活动的经验;同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西部的贫困县,尽最大努力帮助那些贫困学生。领导也反复强调了西行的安全问题,要求同学们在保证安全的前题下开展工作,时时把安全放在首位。这次活动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各社团承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管理学院、传媒与人文艺术学院协办,活动的目的地是四川省的阿坝州松潘县,具体内容包括了“慰问浙江西部服务团的志愿者”、“科技下乡系列活动”、“西部社会、经济、旅游资源课题调查”三个部分。本报通讯员沈甜
暑期实践小分队我省不下3000支
浙大城市学院的此次出征仪式,只是记者7月以来经历过的N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大学生们扛着猎猎作响的社会实践大旗,最远的插到新疆、西藏,近的就留在高校所在地或家门口;他们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调查、体验、服务等。从每一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身上,我们可以读懂当代大学生的激情和理性。据了解,今年全省70多所高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不少于3000支。浙江工业大学今年组织了近150支队伍,这里面包括2支全国重点、18支省重点和30支校重点队伍,不包括班级、社团和个人自发组织的队伍。分析这些团队,我们可以对当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大体了解:规模:2000年之后,浙工大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规模扩大,队伍都在100支以上,而在2000年以前,团队一般控制在三四十支左右。规模扩大的一个主要口号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范围:这些队伍,北到陕西、东北,南到深圳、广州,西到四川,有三分之一到省内欠发达地区。班级、社团和个人组织的活动,基本上在本地或家乡进行。资金:这些队伍所需资金总共要上百万元,多的需要四、五万元,少的几千元。学校为一些大的团队提供1万元到1.5万元的赞助,小的团队也有一两千元。除去学校赞助,有三分之一的资金需要各个团队自己解决,最主要的是拉赞助。据记者了解,今年的大部分团队拉不到赞助,而在前两年,团队中起码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资金来自企业赞助。成员组成:学生干部占到三分之二,有些团队清一色是学生干部。这些团队,以前都有一个辅导员带队,现在很多团队由骨干学生干部带队,原因是老师不够用。活动类型:一、服务类。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多数,主要是到一些边远的、贫困的、基层的地方进行各种服务活动,如法学院的《新宪法》宣教实践团、生环院的农村环保普及实践团。二、调查类。这类社会实践都有一个主题,大学生根据一些社会热点现象进行专门的调研,属于深度类的社会实践,如理学院组织的泰顺三农问题调研实践团,国际学院的循环经济调研团。三、体验类。这样的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充当某个社会角色,感悟社会生活,如机电工程学院的西部实践服务团、理学院的“与渔民零距离接触”实践团。
我们把它纳入教学计划——访浙工大团委副书记陈晓 陈晓是浙江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她告诉记者,学校已经连续16年获得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称号了。从2000年之后,浙工大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之所以这么热,陈晓总结了几点:一、1998年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大学生会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很多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三、学以致用,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学会团队精神。陈晓告诉记者,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早在今年4月份就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校团委网站上开辟暑期社会实践专栏和“我们在行动”专栏。“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走过场,一定要扎扎实实,要规模化、阵地化和长期化。”陈晓最后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代表的是学校的形象,一支吃苦耐劳、能力出众的团队,能充分展示学校的形象。
过来人七嘴八舌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时代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常换常新。听听过来人谈一谈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实践多少有些借鉴:
20世纪60年代人晒黑皮肤炼红心我们那个年代的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真是艰苦啊!每个学期都有半个多月的学农劳动,如双抢、秋收。主要的是割稻、采茶叶。去的时候是雪白的皮肤,回来时,皮肤变得乌黑发亮,被烈日晒得整块整块脱了皮。那时,我们还以此为荣呢,因为那时有一句话叫:“晒黑皮肤,炼红心”,谁晒得最黑,说明谁的学农劳动成果最大。双抢劳动时,每人一垄稻田,像跑道一样开始往前割,谁最先割到尽头,谁就能评上劳动积极分子。也许现在的学生会觉得好笑,评个劳动积极分子有啥意思呢?要知道,那个年代要是能评上劳动积极分子,好比现在评上什么职称一样荣耀呢。于是,我们拼命割,一垄稻田,从头到尾,一歇不歇,连腰都不直一直。我们男同学,上身赤膊上阵,下穿一条短裤,汗水连短裤都渗透了,弄得女同学都扭转了头,不好意思。农村的夜晚,蚊子打堆,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再不能睡个安稳觉怎么吃得消。于是,大家只好穿着长裤长衣,扎牢裤筒袖筒,宁愿热得流大汗,也好一觉昏睡到大天亮。20世纪70年代人常去农村义务劳动讲述人:张伟健,浙江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我们那个时代,没有社会实践这个概念。我们本来就是社会当中的人,在大学之前已经有四、五年社会经历了,不存在故意要去社会实践这么一回事。当然,那个时候,我们也经常去农村义务劳动,暑期的时候还会自己找点事情做,主要是赚点零花钱,这都是生存需要。当时最需要的,还是多看点书。我在南京大学的时候,暑假里在家里只待了一个礼拜不到就回学校搞研究了。现在的大学生搞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他们和社会接触的时间太少了。不过,社会实践要有效果才行,如果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把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就没什么意思了。20世纪80年代人好学生不去打工讲述人:郑挺梅,上海某保健品生产和销售公司我是1987年在上海读大学的,那个时期,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地位非常高,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因此,我们那时候根本没想到进行社会实践。我们班上有一个男生,趁暑假摆个西瓜摊,就成了老师眼中“不安分”的学生了。好学生基本上不去企业打工,而且社会上也不太接受学生打工。大学里也组织学生以社会考察的名目到各地去走一走,不过这其实是带着好学生出去旅游,在那个时候,这也是接触社会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曾通过亲戚介绍到工厂去打工,但很难。我还是比较怀念初中时期学工学农的经历:学校每年都会拿出两到三个星期让我们磨练,初二到工厂打小工,初三到农场割草、收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