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服务“三农”写传奇浙江农科院科研体制改革纪实
www.zjol.com.cn  2004年07月1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最近,好消息不断从浙江省农科院传来:院长陈剑平研究员在北京两院院士大会上领取了中国工程院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这是浙江省科研人员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浙江省农科院的真菌传植物病毒研究成果作为我国植保界的重大成果,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上介绍,受到与会代表的瞩目。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综合性农业类科研机构,省农科院不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传奇。3年来,全院连获3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个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他们培育的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荣登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榜;杂交稻“协优7954”、新一代桑树品种农桑系列等新开发出的51个农产品新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数千万亩,产生效益难以计数。

    围绕浙江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围绕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展开科研体制改革,省农科院焕发出勃勃生机。

    立足“三农”抓改革

    在浙江省农科院15个研究所中,蔬菜研究所“年龄”最小,但在科研开发等方面发展迅速,成为全院最具活力的研究所之一。目前,蔬菜所在省内外名声显赫,“豇豆大王”、“茄子大王”、“番茄大王”等称号纷至沓来。其开发的豇豆新品种系列推广面积占全国栽培面积的73%;30多个茄子新品种畅销海南、黑龙江等19个省区;番茄新品种“浙粉202”3年来累计推广20万亩,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番茄品种。

    蔬菜所所长杨悦俭说,这归功于两年前的一次调整。2002年初,浙江省农科院将园艺所下属的蔬菜研究室单独“拉”出来,加上省农业新品种引进开发中心,专门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引进、蔬菜栽培和蔬菜加工技术等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很快从效益农业的发展中找到了舞台。

    设立蔬菜所,是省农科院根据浙江省农业发展实际和趋势,以及农业新科技革命的要求,整合科技资源,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迈入新世纪,浙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省农科院意识到,研究专业的设置须与时俱进,既立足于浙江农业实际,又要从科技角度对主导产业进行主动设计。为此,浙江省农科院通过合并、拆分、新建等方式,将原来按传统农业设置的研究所整合为15个研究所和3个种业公司,涵盖了种子种苗,农产品安全、优质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保鲜,现代农村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等5个方面,包括作物与核技术利用、植物保护与微生物、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测试等11个重点研究与产业化领域,实现了与浙江农业新格局的对接。

    学科结构的调整,使科技创新有了最佳“靶标”。那么,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改变以往满足于发论文、评职称,而不重视科研成果推广的现状?围绕强化队伍建设,浙江省农科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实现科研、开发与服务“三农”的最佳结合。

  浙江省农科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首席专家制。目前,全院聘任8位首席专家,领衔八大学科,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确保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潜心科学研究,解决浙江省重大而迫切的农业科技问题。同时辅之以九级科岗制,实行重点岗位重点津贴,按承担任务和实际业绩确定相应津贴,打破分配上的资历和职称界限;实行绩效奖励,每年拿出100万元,对获得国家、省重大项目、重大成果以及对农业有实质性贡献的给予奖励。

    实施“造峰”和“搬峰”工程,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并着力引进浙江农业科技急需人才。院里每年安排200万元经费,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涌现出生物技术专家陈锦清、油菜育种专家张冬青、植保专家俞晓平等学科带头人。院里还把求贤的目光投向国内外,引进了一批如分子遗传学专家陶跃之、蔬菜育种专家钟新民等紧缺人才,并在职称、待遇及实验室配套等方面给予个性处理,不拘一格地引进和使用人才。

    机制创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科研人员“等、靠、要”的现象不见了,寻项目、找经费的多了,到田间地头“播种”科研成果的多了。3年来,全院科研经费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获得专利和品种权保护数从1项增加到20项;科研成果中,51个品种通过国家、省级审(认)定,59项成果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在院内成立了绿色蔬菜科技创新中心、数字农业研究中心,与地方共建了余姚河姆渡茭白研究中心、安吉草食动物科创中心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80多亿元。

    情系“三农”未有期

    浙江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深知,作为一个社会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等公益性活动责无旁贷。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常下乡,农科院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岗位,并对下乡的科技人员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一批又一批农科院人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送科技下乡,将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奉献给农民,把自己的论文写在浙江的大地上。

    提起农科院66岁的蔬菜专家郑云林研究员,武义县的菜农几乎无人不知。6年来,老郑往返奔波于武义县的深山僻壤之间,为农民发展高山蔬菜出智出力。在他的指导下,武义县的高山蔬菜从无到有,去年底年产值达到了2亿元。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省科技特派员景金富副研究员,去年被派驻到景宁县郑坑乡。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科技示范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当地乡亲说:去年空,今年富,全靠来了个景金富。景金富说:“农村就是我进行科研的大舞台,它需要我,我更需要它啊!”

    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在浙江省每一个欠发达乡镇,都有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的身影……目前,省农科院有52名科技人员承担了省科技特派员和农村指导员的任务,长年工作在我省的欠发达乡镇,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据统计,每一年农科院都要组织5000余人次的科研人员赴浙江省各地开展农业科技咨询、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等科技下乡活动,这个数字摊到全院近400名一线科研人员身上,相当于每人一年要下乡10次以上。仅2003年,全院科研人员通过科技下乡,现场培训农民和农技干部65万人次,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2000多万亩、良种畜禽850万羽(头),创经济效益35亿元。

    浙江省农科院还积极创新服务载体,在全国农科院系统率先成立了浙沪苏农科院科技兴农服务联合团,以两省一市的科技力量服务浙江省“三农”。同时,启动了浙江科技兴农网网络专家咨询系统,农科热线24小时开通,随时为农民、龙头企业解答生产、加工等技术问题……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肖国强 周天晓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